赤小豆是个什么豆,让仲景用在了经方里?
神农本草经:主要是入水排出痈肿化血。
陶弘景,《本草纲目注》:主要任务是入水,排出痈肿化血。酸甜适口,温温和,无毒,治寒热,清热止渴,利尿,呕吐,猝死,下腹胀满。
李仲子,出自《雷公炮制药性解释》:酸甜,性平,无毒,入心经,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消肿,除烦清热,补血管,止泻,降水汽,利尿,排便血,解麦毒。
红豆,南方心火的颜色,独一无二。经典说:一切疮痛皆属火。还说:心主血脉,所以主治如上。有小肠的,也就是受欢迎的,对心脏有反应的,也是可以受益的。
长沙窑街:味甘,始于太阳小肠,始于太阳足膀胱经。利尿排湿热,止血消痈消肿。
浅谈红小豆的应用
红小豆是豆科一年生半缠绕植物红小豆的成熟种子。它产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是一种古老的药物。早在战国时期,《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其“以下水、排痈、脓肿、血为主”。张寒仲景率先用赤小豆分三种方式:一种是麻黄赤小豆汤,用于治疗“身体会变黄”;二、红豆散时,用于治疗“狐惑”,侵蚀肛门;第三种是瓜迪粉,用于促进胸中痰湿浊。其作用和主治记载于《药性理论》、《食疗本草》、《本草纲目》。
根据先贤讨论的临床应用经验,赤小豆有利于水消肿、活血排脓、解毒清热、祛湿解黄之。内服外用均有效、简便、安全,药源广泛,材料廉价易得。所以我想谈谈临床应用的一些粗浅体会。
1.解毒消肿能排脓,内外痈肿效果好
因邪毒积聚,气血凝滞所致的皮肉间急性化脓性疾病,表现为患处红肿、灼热、疼痛,化脓时高度肿痛,甚至出现头痛、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赤小豆味道酸甜,具有解毒消肿、清热排脓的作用。所以对于痈来说,无论是内痈还是外痈,只要有红肿热痛,就是阳性。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赤小豆可以加证,往往能起到消肿止痛的效果。
汝之邵某某,男,40岁。一开始时不时觉得冷,胃也不舒服。至少我的胃开始疼了,疼痛时不时缓解6个小时。深夜,疼痛加剧,来到急诊室。病人有家人支撑,腹部有手保护,呻吟大叫痛苦。诊断是病在右腹部,痛拒按,脉紧。结合既往病史,诊断为肠痈。
即红小豆(捣碎)60g,大黄、丹皮、桃仁12g,延胡索12g,冬瓜子20g,蒲公英20g。三剂。
一剂后疼痛轻,三剂后患者恢复。我治疗肠痈的时候,几乎每张药方都加红豆,而且大部分都很有效。
2.体重下沉有减少的趋势,病位腿脚效果最好
红小豆的品质是沉淀重,口服时对身体小腿和脚上的痈、肿、疮见效快。可直接用于病位。如果肿胀、疼痛、流脓是常见的,用它更合适。
再比如痔疮,肛瘘肿痛。治疗时可以用仲景的方法治疗红豆,再结合参汤等止痛;当腿脚患痈、肿、疮时,身体条件不好,每次肿胀都容易发生,这是由于腿脚负重重,四肢循环不畅,又湿又脏。
对于痈、下肢肿痛,或感染脚气时疼痛、肿胀、滴水,可重复使用红豆,并可加入乌审汤(金银花、紫花地丁、茯苓、牛膝、车前子),具有解毒消疮、利尿消肿的作用。
张如果治疗的话,右脚脚踝腱鞘囊肿切除后,就会失去兴趣,伤口会感染上毒邪,红肿、水汪汪、灼痛,肿胀到上踝和小腿,脉搏会下沉。
即红小豆60克,金银花、紫花地丁20克,牛膝、茯苓12克,车前子15克。四剂。
伤口通常通过手术治疗。
服用4剂后,肿胀疼痛消失,伤口愈合良好,几天后恢复。
3.利尿消肿,消肿去黄,外用治疖有明显的好处
《伤寒论》以补麻黄莲露赤小豆汤治“瘀热内盛,体必发黄”,以补赤小豆补瓜地散治“诸黄”治“金匮要略”,因为“黄家得之于湿”。红小豆有利于水消肿解毒,所以红小豆可以退黄之标,治黄之。因此,在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和肝炎的早期,我经常会加红豆配这个综合征,它的解毒和黄之戒断更有效。
茹曹植牟某,女,16岁。头晕、恶心、食欲不振、腹胀不适达10天以上,面部、皮肤、全身发黄,经医院检查确诊为黄疽感染性肝炎。因为没有病床,不能住院,建议中医治疗。看病人的面色,巩膜和全身皮肤都明显黄染,而且颜色清新黄光亮。舌红苔腻,小便短赤。诊断为湿热瘀阻型黄之,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为治法。
处方:红小豆(捣碎)60g,神曲10g,栀子10g,大黄12g,艾草30g。七剂。第二次就诊时黄疸明显消退。尿液变黄,尿量增加,其他症状大大改善。前面还用了14剂,病情得到控制。更换处方后,黄痕消退,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病情恢复。
痈初期,肿痛,局部热痛,以红豆为细粉,蜂蜜或冷开水敷于患处,有较好的解毒消肿止痛效果;痈刚开始就要崩了,或者脓液没有顺利出来。只要是红肿热痛的,还是用红豆外敷,排脓消肿,退烧止痛。这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测试,也能得到消肿止痛,去脓去疮的效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