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珍养生网>养生经验百科>正文

中焦 肝位中焦与下焦之辩

导语:肝脏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是肝脏属于中焦还是下焦。自清代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以来,就确定了肝属下焦,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也属下焦。但纵观古今学说,综合考察肝脏的位置、形态、生理、病理,结合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肝属中焦。当然

肝脏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是肝脏属于中焦还是下焦。自清代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以来,就确定了肝属下焦,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也属下焦。但纵观古今学说,综合考察肝脏的位置、形态、生理、病理,结合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肝属中焦。当然,肝下焦也有其特定的含义,应辩证看待。

1.解剖部位,肝脏在中间病灶。关于三重焦位的划分,灵枢。英健会说:“上焦来自胃上口,上吞,贯穿膈胸...;中焦也在胃里,上焦之后,...;病灶较低者,不要离开回肠,注入膀胱。”艰难的时光。《三十一难》:“上焦在心下,下膈,胃上口。”...;中焦的人,在胃里,不能上下...;当膀胱在上方时,聚焦更低。”杨玄说:“自膈之上,谓之上焦”,“自脐之上,谓之中焦”,“自脐之下,谓之下焦”。肝脏位于右侧腹下方的腹腔内。根据三焦的划分,肝脏位于中焦,这是毋庸置疑的。历代医家也对肝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描述。元素问道。金匮严阵说:“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阳在阴,肝也。”王冰指出:“肾为阴脏,位于下焦,阴居于阴,故亦阴于阴。”“肝为阳脏,位于焦中,阳中有阴,故亦阴中有阳。”说明肝、肾都位于腹部,但肝在中病灶,肾在下病灶。元代,华寿在《十四经奏》中指出:“肝为藏,左三叶,右四叶……主左。右胁右肾前脏,胃在脊柱第九椎。”明代赵先科在《医观》中说:“膈下有肝”,“肝短叶附胆”。李伟在《医学概论》中说:“肝脏,...而胃是第九块椎骨。”上述记载充分表明,肝脏位于腹部和右侧腹下,与横膜相连,下方有胆囊附着。这些认识与现代医学对肝脏位置的认识是一致的。

2.生理功能与肝、胆、脾、胃有关。关于三焦的功能,灵枢。营地卫生协会总结为“上焦如雾,中焦如筏,下焦如渎。”其中“中交如沤”,是对水谷形象的概括,为中交所接受和分解。《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不能上下,而主烂水谷。”肝的生理功能与中焦有关,主要表现在:

2.1与食物和饮料的消化有关。除了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外,肝胆的作用也应包括在内。肝脏可以调节气机,促进脾胃气机升降,增强饮食的消化吸收。“珍惜生命从众论”说“土得其木,达其所”。胆汁生活在肝脏的短叶下,其隐藏的胆汁与食物和饮料的消化吸收有关。但肝胆相表里,胆汁则由肝余气转化,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有赖于肝疏泄的调节。因此,如果肝疏泄功能正常,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正常,脾胃运化正常,食物和饮料可以正常消化吸收;若肝疏泄不足,则气不畅,胆不利,胆汁分泌排泄异常,脾胃运化异常,致口苦食少,消化不良。作为血证理论。《脏腑病机论》说:“木性以泄为主,食气入胃全靠肝木之气泄,水谷则变。肝清阳不升,水谷不泄,渗出之病不可免。”

2.2与气机有关。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上升,胃气下降,升降相相反。肝为阴中之阳脏,其气为升主之源。肝脏可以调节气机,促进脾胃气机升降,共同维持全身气机的协调平衡。如果肝失疏泄,无论是过多还是不足,都会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导致清气不足或浊气不足,从而出现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的证候。正如清代李冠贤在《知药须辨》中所说:“一个人五脏俱全,但肝易动,静不下来。”...肝动时取脾土,引起疼痛肿胀,甚至腹泻;或者你可能会犯胃土、恶心和两侧疼痛的毛病。”

2.3与血液化生有关。血化生,起源于中焦、灵枢。《七绝》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红,意为血。”气血的转化不仅指脾胃的转化,还与肝脏的功能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一是肝主疏泄,助脾运化,协调肝脾,改善饮食,气血转换充足。所以,灵枢。英健康协会表示:“中间可乐...分泌糟粕,蒸化津液,化为精微,注入肺脉,肺脉化为血,从而生身。这里不要贵。”二是肝化生血。元素问道。藏象论六节说:“肝生血。”指出肝既能储血调血,又能化血,即所谓“气不耗,肾炼之;精气不出,精到肝,精到血。”可见,肝脏的疏泄储血功能与血液化生有关。如果肝脏负责排血和储血,那么肝血充足;相反,如果肝疏而不畅,或者肝内没有藏血,就会导致血虚而失节,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总之,饮食的消化,气血的化生,气机的调节,都是肝胆脾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肝属中焦的生理体现。

3.病理改变,肝病反映中焦。由于肝脏处于中病灶,生理上与水谷的接受和分解有关,所以肝脏病变多与脾胃有关,多体现在中病灶。若肝功能异常,局部气机不利,则见胁肋胀满不适。所以,灵枢。《扩张论》:“肝肿,胁满,痛引小腹”;支点。本藏也说:“肝若歪,则在威胁下会引起疼痛。”肝失疏泄不仅导致局部气滞,还影响中焦脾胃功能,导致脾胃升降异常。“浊气若在上,则致腹胀;气清则泻,肝气乘脾或肝气犯胃等证。肝失疏泄,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可表现为肿胀、口苦、饥不择食,甚至黄疸。比如枢轴。本藏说:“肝大则胃强咽,强咽则苦不堪言。"吴鞠通的《伤寒论》. "《中焦篇》指出:“肝在胆,胆在肝。肝动则胆动,胆动则肝从。“相反,脾胃都有病,这往往涉及到肝胆。如果脾胃湿热,肝胆积滞,会引起侧身肿胀,口苦,或眼睛发黄。此外,肝藏血功能障碍还会影响脾的控血功能,导致月经过多甚至崩漏。诚然,肝病常累及脾胃,导致气机异常,影响饮食消化吸收,或影响血液循环,出现中焦功能失调的各种症状。

4.根据临床诊断,肝病属于中焦。在临床诊断中,肝脏常被归类为中间病灶。比如中医寸口脉诊中,寸口、关、池三个部位主要影响上、中、下三焦相应的内脏病变。虽然对脏腑的具体部位有不同的认识,如《内经》、《难经》、《脉经》、《镜月全书》、《医宗金鉴》等,但肝、胆、脾、胃的部位是相同的,即认为双侧风俗主要在中焦病变。其中,左侧掌管肝胆,右侧掌管脾胃。元素问道。《经络学说》中的尺诊法将尺分为尺、中、上三部分,主要分别检查下焦、中焦、上焦对应脏腑的病变,指出“中为附,左为候肝,内为候膈;右外等胃,内等脾”;脉经中的王叔和。分别在三级境界脉候中枢第三章中说:“寸主射上焦”、“合主射下焦”、“尺主射下焦”、“肝合左手”;执业医师的金镜。四诊的要点也说:“左关待肝、胆、膈;右关侯脾胃”等。,均表明肝属中焦,其病理变化可从寸口脉关或中足皮肤检出。这是肝属中焦的脉诊依据。

望舌验苔也是中医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舌诊有两种方法:一是按脏腑划分,故舌尖属心肺,舌属脾胃,舌根属肾,舌缘属肝胆。正如《笔花医镜》所说:“舌尖主心,舌主脾胃,舌缘主肝胆,舌根主肾。”第一,三焦,舌尖在上焦,舌中在中焦,舌根在下焦。无论用什么方法,肝病都是从舌的中间或边缘反映出来的。所以肝脏属于中焦,而不是下焦。

5.正确理解“肝从属于娇”。

由上可见,肝脏无论从解剖位置、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还是临床诊断,都属于中病灶。那么,为什么还有“肝从属于娇”的说法呢?回看出处,可以看出“肝从属于娇”有其特定的含义。

“肝从于焦”是清代医家提出的。他在《文兵条辨》中《中焦篇》指出:“温病从口鼻入,鼻气经肺,气经胃。如果是肺病,那就是心包。如果上焦的病不治,就会扩散到中焦、胃、脾。中焦病不治,即下焦、肝肾。以专注开始,以专注结束。”吴的说法是根据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制定的辨证方案。三焦辨证是由表及里、由表及里三个不同阶段的总结。对“肝从于焦”理论的详细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温病后期,热邪长期内敛,肾阴耗伤,导致肝阴不足,水不含木,致手足抽搐,甚至痈等肝风内动。可见,“肝从于焦”强调的是肝肾之阴的密切关系,其立论有一定依据。但需要指出的是,三焦辨证作为一种辨证方法,是对温病病因、病性、病位、病情的整体概括。上、中、下三焦脏腑的分类,并不完全指脏腑的位置和功能,它就像六经辨证、卫气养血辨证一样,更重要的是借助六经、卫气养血、三焦等生理名称,总结疾病发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它们只反映了六经、齐威、薛莹和三交的一些功能。

“肝属中焦”和“肝属下焦”,虽然意思不同,但都有各自的依据,我们不可偏废。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上,肝脏无疑属于中焦。只有在温病辨证中,肝从属于焦。在现代,“肝肾同源”或“肝肾相关”,多从精血共生、阴液相关等方面来理解。此外,在人体气机的调节中,肺位向上集中,以下降为主;肝次于焦,焦是主升的因素,肝与肺相互协调,从而维持人体气机升降平衡。综上所述,肝脏属于中焦和下焦。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肝脏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两者都有各自的论据和应用。因此,必须在理论上予以明确,防止应用上的混乱。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时珍养生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youakemao.com/jingyan/40844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吃什么能改善肠道菌群 肠道不好怎么调理 肠道不好吃什么食物好下一篇:女性膀胱炎的症状表现 女性膀胱炎的症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