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经的准确位置图 肝俞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背面,第九胸椎棘突下,相距1.5寸。
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是肝的背俞穴。
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清肝泻火、平肝潜阳、补益肝肾、养血明目。
1.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肝火炎、肝阳上亢所致的黄疸、胁痛、红眼、头晕、头晕、吐血、鼻衄、癫痫。
2.肝肾不足、肝肾不足、雀血不足、视物不清、腰疼所致的夜盲症。
1.配气门、下关、太冲、内关、心房,用针刺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治疗肝气郁结所致的胁痛。
2.针灸结合舒威、舒歌、公孙,用于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治疗肝气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
3.配合张门、上丸、气海、大墩,针刺能疏肝解郁、行气消滞,治疗肝郁气滞的积聚。
4.结合阳、日月、直沟、阳陵泉、太冲、祁门,针刺泻下,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黄疸。
5.针刺下法结合隐忍、老宫、梁丘、太冲、地五会,可清肝泻火,清热止血,治疗肝火犯胃呕血。
6.治疗肝火灼肺所致的鼻出血,采用对端、曲泉、中脉、涌泉穴、针刺、泻下相结合的方法。
7.针泻结合行间、下溪、太冲、景明、孙,清肝明目,治疗肝火引起的眼睛红肿。
8.杨灿肝亢引起的头痛、头晕、眩晕可用针刺泻下法治疗,针刺泻下法与行间法、下法、太冲法、太溪法、风池法、肾俞法相结合。
9.结合老宫、水沟、上湾、大椎、大中,针刺泻火,清热泻火,安神定志,治疗风阳失调所致癫痫。
10.与《神书》、《浮六》、《经名》、《书注》、《荀子》等书结合。针灸用于补肝肾、养肝明目,治疗肝肾阴虚。
11.针刺经明、承气、肾俞、光明、舒歌、脾俞、足三里,能养血明目,治疗肝血不足的绿盲、雀盲。12.针刺神门、神树、太冲、后溪,能滋补肝肾、潜阳止痫,治疗肝肾阴虚型癫痫。
13.用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穴,针灸滋补,益气养血,理气调经,治疗血燥闭经。
14.配合太溪穴、肾俞穴,针刺滋阴养血,治疗心肝血亏所致的失眠健忘。
15.与脾俞、风府、后溪、命门、阳陵泉、太冲等药同用,针刺养血软肌,以治疗肝血不足之痉挛性腰痛。
1.《苏文》:没人说什么治心痛。如果你用文字来理解的话,你会刺伤这一节。上下背上找,治心痛就服了。
2.针灸经典A、B:痉挛和筋痛互感,咳嗽充满威胁,无需停止呼吸。不允许反转,头晕,癫狂,少腹胀满,眼白,咳嗽引起胸痛,肌肉冷热,唾血,气短,鼻酸。
3.《黄帝唐明经》:只是,筋与痛急互引。咳嗽和威胁很紧急,但无法逆转。腋脐引,肌肉急痛,背弯。眼睛往上看,晕,眼睛跟着,眉毛疼,疯了。它们满是腹部,眼睛是白色的。
疯狂。
4.《肘后备急方》:风毒脚气。
5.“备急用”:久风,扑风,不知不觉开始,或心腹饱满,或半身不遂,或口干舌燥,口齿不清,眼闭耳聋,或身冷直,或烦闷忧虑,喜怒无常,或唇青目白,角弓倒置,目不清。再次:
6.钱进·方艺:癫狂、肝风腹胀、消化不良、四肢赤裸、无食欲、焦虑、眼窄、眉胁疼痛、腹尿急少。
暖病,雀。
7.《外向台湾的秘密》:主咳充满威胁,无法逆转。胃的下部通向肚脐。肌肉又急又痛,有反射。眼睛向上看,眼花,跟随着眼睛,皱眉疼痛,惊慌,心悸,腹部不太丰满,眼睛发白,咳嗽和胸痛,肌肉忽冷忽热
8.太平盛辉方:口干、中风满、气短、无需进食、视力不清、咬合、腰痛、肩痛、感冒病、中脐痛、怒易怒、无远视。
9.“益心方”:主要两个威胁充满急迫感,与肚脐相连,颠倒过来,造成头晕头痛,少腹胀满,胸痛和血。
10.《铜仁穴针灸经》:治疗咳嗽导致两侧急性疼痛,但难以转侧。胃下部通向脊部,向后折叠。眼睛在视觉上令人眩晕。眉毛疼痛,害怕,尴尬,但眼睛是白色的,咳嗽导致胸部疼痛,很少感冒疝
11.西紫明堂灸经:口干、中风、气短、无食、吐血、目不清、闭塞、腰痛、肩痛、寒疝、主热后食五香,常患黑眼圈如鸟眼、鼻酸、两侧急痛、唾血、吐血、肌手、肌
12.《针灸聚影》:想诱两胁,止不住痛。侧翻很难,晕厥的下部通向脊部,但折回了。视觉上很惊艳,头晕,眉宇间很痛苦,很疯狂。从眼睛开始。它是白色的,咳嗽起来很痛。是寒疝,小腹痛,唾液上有血是气短。
13.《古今医系》:主治气短咳血,怒退黄疸,鼻酸。发烧引起流泪、疝气、肌肉痉挛,把肌肉变成腹部。
14.《秘眼龙木论》:眼抬头,头晕,头痛,眼白。
15.“针灸大成”:怒,黄疸,发热后眼暗流泪,口干,寒疝,体反射,眉痛。
16.“针灸处方六集”:主肝中风坐不下,眼额疼痛不满足,泪晕。吐血、咳嗽口渴、疝气、小腹疼痛、愤怒、出血、鼻酸、夜间眼花、生抽筋、冷筋、热抽筋、尖筋,肋骨和脊部被吸引和扭转,转动肌肉
17.《经书图谱翼》:主治气短咳血怒,胁肋胀满,咳嗽引起的两胁背部急性疼痛,侧翻困难,仰视不利,惊恐头晕,眉痛黄疸,鼻酸,发热后眼流泪,眼疾,热痛
18.《医学概论》:主中风,吃饱撑的,胁痛,气短,不需要吃东西,吐血,晕厥,肩痛,腰痛,寒疝,发热,再吃五香,常患雀一样的黑眼圈,鼻酸,冷热痉挛。
19.《薛婧解》:此病肝肥,目暗,发热后流泪食五香,目暗目眩,眼上寒热筋,胫筋急,互导转筋,入腹即死,肝搏,坐而不弓,两眼周围额头微青而怒。肝脂肪肺病:鼻子酸,生气
20.经穴汇编:主要肝病家族的所有眼疾...而把肌肉变成腹部而死,咳嗽导致胸胁剧烈疼痛,肝脏中风,坐着不能低头。还治积慌、吐血、寒疝。
21.“针灸源头”:治吐血,眼黑,疝气满。
22.《针灸集锦》:清肝利胆,养血明目。
23.“常用腧穴临床运用”:辨证取穴,用泻疏肝解郁,行气化瘀;用补法养肝血,养肝益眼;局部取穴:用补法强筋补虚;艾灸或拔罐泻火可祛邪散结。
24.针灸穴位手册:补肝养血,明目潜阳。
25.临床针灸:疏肝解郁,调血安神。
26.“针灸心悟”:调肝化瘀,通络止痛。
27.“针灸”:疏肝利胆,清脑明目。
28.“针灸”:疏肝利胆,清热理气,清脑明目。
29.《中医针灸经络腧穴》:疏肝利胆,清脑明目。
30.针灸穴位疗法: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31.《腧穴临床应用》:疏肝理气,利胆解郁。
32.新编实用穴位:疏肝理气、清热燥湿、安神熄风。
33.中医针灸穴位一体化:疏肝利胆明目。
34.新简明针灸:清肝明目,调血安神。
35.《穴位讲义》:利肝胆,清湿热,明目。
36.辨证针灸治疗:疏肝利胆,熄风定志。
37.石学敏针灸:清肝利胆,燥湿清热,清目平肝风,宁心安神。
38.传统实用针灸:补肝养血,明目潜阳。
39.腧穴汇编:疏肝理气,利胆清头明目。
40.《临床常用百分精要》:宁泻通络、调和气血之法;滋阴补血、养肝益眼的方法;泻法:平肝理气,降火解郁。
1.古代文献摘录
《针灸经典甲乙》:肝胀:肝舒、太冲。另:腱痛急相联,甘术为主。另:癫痫,以舒歌、肝俞为主。另:咳嗽威胁充满紧迫感,不能休息,不能转另一侧,下侧与肚脐相连。肌肉又急又痛,反射性的,看着眼睛,眼花,跟随着眼睛。
“肘后备急方”:脚气病...或轻微疼痛、关节痛或双腿发胀、或行走无力、或小腹无力、或冷热,所有这些都在等待。艾灸百会穴、风府穴、胃管穴、五脏俞穴较好,视病情轻重而定。
《备急万金油方子》:身处风邪极盛之地,心慌意乱,乱说话,或者喘不过气来,不要重复言语。灸肺、膈、肝数十强。此外,丹毒致病,艾灸肝肺。肝亏目不明。灸肝200强。孩子可以艾灸27年。皮肤白,肝、脾、志两侧急性疼痛,腹、胸、堂、脾、掌、胃管、舒天、肝、鱼、宫、肾、吐血于太溪唾液,缺少盆、心、肝、巨
《千金方毅》:黄灸太冲七壮,亦灸风府、热府、舒菲、脾俞、肾俞,男阴逆缝上拉阴,艾灸治马黄疸。还有:吐血、酸切、灸肝舒白壮。还是那句话:疯了二三十年,天光,肩井,空门,干树,神树,掌主,曲。
《外台秘籍》:一言不发治短气...灸干俞第九椎。还有:肺疼是病,脸白口吐白沫。灸干俞、太阴两小时。
《针灸资生经》:小腹痛、肝俞、小圆俞、李觏、赵海、夏莲、徐秋、中都。还有:化筋为腹、干俞、心俞。再次:
穆,干叔,符六。
《表油赋》:肝肥、命门能使人见秋。
《云起子经络学说》:头痛头晕,太阳病时可出汗。内心充满了褶皱,邪恶从内心传播。不要流汗,刺肺,剥夺肝之邪。
《玉龙赋》:目昏血溢,甘书辨虚实。
常山杨敬斋针灸百科全书:呕吐、胆俞、上丸、中脘、气海、脾俞、舒威、赤泽、足三里。
《针灸大成》:木艺声、干俞、命门、子魏紫、和骨、商鞅。还有:绿盲无所见,甘叔,商鞅。
《百正赋》:翼状胬肉攀眼,少泽干术。
“经方图翼”:气短、肝俞、大椎、舒菲、天图剑经、气海、内关赤泽、足三里、太冲。
《宗彝金鉴》:干俞为积痛主灸,气短声轻。艾灸配合命门可以恢复视力。此外,主要用于左侧腹积痛,气短无声。如果艾灸配合命门穴可以恢复视力。
艾灸秘传:黄疸、肝俞、上丸、胆俞、脾俞。
针灸一体化:头痛、胆俞、肾俞、关元、厥阴、关。还有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舒歌、太冲、都饮。
2.现代研究进展:
2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主要采用秦敏穴位贴敷甘俞、肾俞,其中气滞血瘀兼血海三阴交,肾虚血瘀兼足三里、命门。肾虚血瘀组有效率为75%,气滞血瘀组有效率为87.5%,优于传统针灸。
用王治疗118例乳腺增生伴肝郁痰凝型患者,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
摘要:盛刚等以针刺肝俞、胆俞、脾俞、舒威为主要穴,结合张门、祁门、中脘、舒天,配合推拿治疗肝胃气滞型上腹痛43例,疗效显著
斜刺0.5~0.8寸,可以艾灸。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