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珍养生网>中医养生>正文

内庭的准确位置图片 内庭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导语:脚的后部,在第二和第三个脚趾之间,位于脚趾蹼边缘后面的红色和白色肉之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此经的兴穴。清胃火,清热利湿,理气和胃,通络止痛。1.胃火过盛,发热,牙痛,

脚的后部,在第二和第三个脚趾之间,位于脚趾蹼边缘后面的红色和白色肉之间。

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此经的兴穴。

清胃火,清热利湿,理气和胃,通络止痛。

1.胃火过盛,发热,牙痛,牙龈肿,眼睛红,喉咙痛,鼻出血。

2.胃肠湿热致腹泻、痢疾。

3.胃气亏损引起的呃逆、呕吐、腹痛、腹胀。

4.经络不通的口眼?病,膝盖肿痛,脚肿痛。

1.配合下关、颊车、合谷、上兴、商鞅、天突、风龙,针刺泻下,能清胃火、利咽、消肿、通络止痛,治疗牙痛、牙龈肿痛、目赤、咽喉肿痛、鼻出血等。

2.以仓、颊车、下关、颧颌、宽珠、合谷组合,以通络泻下、通络活络、拉正纠斜的方法针刺泻内停余穴,以风痰阻络治口眼?斜。

3.结合外关、公孙、中脘、足三里、直沟、上巨虚,针刺泻肠胃,治疗胃肠积热所致的呕吐、呃逆、便秘。

4.结合重阳和骨、曲池,针刺泻法,清阳明经热,治疗阳明经热引起的体热、多汗多饮、心烦意乱甚至谵妄等。

5.结合商丘、同里、中脘、三阴交穴、针灸泄泻、清脾和中,可治疗嗳气、呕吐、腹胀腹泻、四肢沉重、黄疸、排尿困难等。

6.结合舒天、曲池、合谷、银陵泉、上巨虚,针刺泻下,清热利湿,治疗湿热泻痢等。

7.针刺结合下丸、凉门、舒天、大恒、曲池,用于消胀、理气和胃,治疗食积、腹胀、腹痛。

8.结合足三里、重阳节溪、曲池、冯跋、太冲等针刺止泻,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治疗风寒湿阻经络引起的膝肿痛、脚痛。

1.《灵枢》:主肢寒。

2.《黄帝唐明经》:主有四昏,手脚闷,使人持之以久。热痛、腹胀、皮肤疼痛,善伸懒腰,恶人木音,抖寒,诱发外感疼痛,发热出汗,下牙疼,恶寒,急眼,哮喘,畏寒,骨折。

3.“备急”:四肢瘫,手脚闷,使人抱久了,却是冷,小腿酸痛,腹胀满,皮肤疼痛,善伸,恶人木音,寒气振动,胃疼,发热出汗,下牙疼痛,恶寒。主四昏厥,手脚闷。还有,主要的快乐是经常舒展的。

4.《外台秘笈》:四肢昏厥、手脚不通气、使人长期坚持的人,感冒、胫痛、腹胀、皮肤疼痛、善伸、恶人木音、寒颤、胃疼、发热出汗、下牙疼痛、恶寒、急眼、气喘、畏寒、口?不碍事,不嗜食。

5.“益心方”:长期手脚不通气者,发热、疼痛、腹胀、皮肤疼痛者,口疮者。

6.太平盛辉药方:小儿疟疾好久不愈。

7.《铜仁穴针灸经》:治疗肢体晕厥、腹胀、恶心、人声难闻、散寒致咽、口痛?,龋齿,疟疾,不嗜食。

8.《扁鹊申英针灸玉龙经》:治疗腹胀、慢性疟疾、四肢虚脱、牙痛、腿、膝、足、跗肿胀。

9.西方紫明堂艾灸经:主肢昏、远、牙痛、腹胀、食欲不振、伸肌频繁、数不清、恶人音、畏寒、咽痛、口?。

10.《宣彤知药赋》:腹部胀大,胀大。

11.《琼瑶神书》:治肢冷、腹胀、食伤、腹泻。

12.徐《针灸百科全书》:善治肢体昏厥、声静不快、咽喉痛、牙痛、疟疾、厌食、针刺后惊醒。

13.《针灸迎》:主肢发昏,腹胀满,数不足以抖寒,咽喉疼痛。、上牙龋齿、疟疾、厌食、皮肤肿胀疼痛、鼻出血、伤寒、手脚冷汗、红白痢疾。

14.《古今医系大全》:主要用于治疗肢体瘫痪、腹满、数不清、人声口臭味?、龋齿、鼻出血、红白痢疾、手脚冰凉。

15.《玉龙歌》:小腹胀满怒。

16.《针灸大成》:四肢虚脱、腹胀、虚损、人声难闻、寒颤、咽痛、口?,上牙龋齿,疟疾不嗜食,皮肤疼痛,鼻出血,伤寒,手脚冰凉,出汗无红白痢疾。

17.《经方图翼》:主治肢体晕厥、腹满、人声闻之、寒颤、咽喉口痛?、龋齿、成瘾皮疹、红白痢疾、疟疾、不嗜食。第一关:主要治疗是疟疾久了,还有腹胀。

18.《医学概论》:主口,口?,龋齿,喉咙痛,腹胀,四肢虚脱。

19.《经穴释义》:内经之病,口?,上牙龋齿,脑和皮肤疼痛,鼻塞,伤寒,手脚冰凉,出汗发冷,咽部疼痛。内脏的内部疾病:四肢虚脱、腹胀、人声难闻、疟疾不吃。

20.循经检查腧穴汇编:主要有伤寒、发汗、畏寒、昏厥、人声气味、上牙痛、食欲不振、痰瘀互结、腹胀、哮喘、口苦?鼻出血还可以治疗成瘾性皮疹、喉炎、便血、手背红肿疼痛,应该是腹泻。

21.《医宗金鉴针灸心法》:主治全硬,三分十唤,三强灸,右灸左,左灸右,但腹感是其效;还可以治疗女性饮食习惯,经期头晕,腹痛少。还可治疗四肢昏厥、喜静恶人声、恶瘾疹、咽喉痛、数量不足、牙痛频繁、疟疾、饮食不足、蝉鸣入耳等症状。

22.《针灸源头》:治疗肢体晕厥、人声难闻、咽喉肿痛、口?、鼻出血、上牙龋、红白痢疾、疟疾、厌食、腹胀、胀满、经期头晕、小腹痛。

23.太乙深圳附方:水肿、四肢虚脱、咽喉疼痛、慢性无食疟疾、人声难闻、嘴歪、牙龋、针灸等十种。

24.针灸亮点:调理胃肠道,祛风活络,清热止痛。

25.“常用腧穴的临床运用”:辨证取穴,清胃泻火,泄内热;循经取穴,清阳明经气;局部选穴,祛邪散结。

26.针灸:清胃泻火,理气止痛。

27.临床针灸:清胃祛湿

28.“针灸心悟”:能舒胃气,调和肠郁,祛寒清热,导阳明热降。

29.针灸穴位手册:清阳活络止痛。

30.针灸初探:清热利湿,调理肠胃。

31.中医针灸:清胃泻火,理气止痛。

32.针灸穴位疗法:清胃热,止痛。

33.《腧穴临床应用集》:清胃泻火,理气止痛。

34.新编实用穴位:清肠和胃、清热开窍、舒筋活络。

35.“中医针灸穴位整合”:清胃火,泻腑气。

36.新简明针灸:清胃火、活络止痛。

37.穴位讲义:清胃清热,理气止痛。

38.针灸辨证论治:清湿热、理气止痛。

39.《石学敏针灸》:清胃肠湿热,通阳明付琪。

40.《珍珠胶囊自然赋》:针胀腹胀有效。

41.传统实用针灸:清阳明、活络、止痛。

42.《临证百穴经解》:平补谢平法,和胃止痛,疏通付琪。补益法:健脾和胃。泻法:清胃清热,导滞止痛。

1.“备急用”:外关、内亭、李三、大全、商丘,提倡隐居。李堆、三建、重阳、偏里、小海、合谷、内亭、福秀,提倡龋齿。中间溜,支沟,内亭,主痛。还是那句话,师傅不嗜食。还是那句话,内室,环跳,主胫痛不能屈伸。主要发热可通过不流汗管、阳池、支沟、钱毂、内室、后溪、腕骨、阳谷、里堆、重阳泻溪。

李兑、内庭主疟,不喜食,恶寒。还是那句话,胫骨疼痛不能弯曲和拉伸,内室和环跳。菜不改,不爱吃:舒天、李兑、内亭。

2.《针灸资生经》:寒疟不嗜食,属内廷、李敦、公孙。

3.《针灸经典摘英集》:治伤寒发汗不能摆脱针刺足少阳经内庭两点……针刺足阳明经内庭两点,发汗及时。

4.《针灸大全》:黄疸、肢体肿胀、出汗、染衣:公孙、尹稚、白劳、腕骨、中脘、足三里脾胃虚寒、呕吐;

内庭,中脘,气海,公孙。糖尿病:列确、脾俞、中脘、赵海、足三里、关冲。

5.《针灸大成》:眼痛,内室,升星。小腹胀:庭、足三里、三阴交。白螭痢疾:内室,舒天,白胤,气海,赵海,内关。伤寒无汗:内室,合谷重滑,白劳。伤寒伴汗:内室,合谷重滑,白劳。

全身肿胀:曲池、合谷、足三里、内庭、行间、三阴交。

6.《玉龙歌》:小腹满怒,内室两点宜先针刺。

7《类经图翼》:“玉龙府”云,可理小腹膜。《宣彤赋》云:治腹胀晚。《千斤》十一分云:内院三里,治腹疾。《解经》云:治石痰。另云:大便不合理,适合拉肚子。《星星秘》云

8.《杂病法歌》:胃脘各种疾病之泻,李三与内庭之功,不可比拟。

9.针灸:中暑、中医、中脘、气海、曲池、合谷、足三里、内庭。

10.针灸综合疗法:黄疸、眼睛发黄、心痛、脸上有红点、排尿困难:公孙胆俞、至阳穴、胃脘痛、腕骨、神门、小商俞。

针灸0.3~0.5寸可以艾灸。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时珍养生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youakemao.com/zhongyi/12953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吃粽子容易长胖吗 粽子的热量是多少下一篇:艾叶泡脚可以治痛风吗 艾叶泡脚能治痛风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