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 为什么大肠癌发病率这么高呢?
在上海,结直肠癌也被称为“癌症二胎”,这意味着结直肠癌是发病率第二高的肿瘤。在本世纪初的上海,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是第三位,仅仅十年后,就取代胃癌上升到第二位。虽然结直肠癌仍居全国第五位,但其增长速度强劲。
为什么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增长这么快?
熟悉的解释是生活方式西化了。什么样的“西化生活”导致大肠癌?大家熟悉的解释是:高蛋白、多脂肪、少谷物、少水果蔬菜。为什么这种生活方式会导致结直肠癌?详细的解释不多,所以本文从生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警惕一个危险信号:吃得太好,放屁
传统饮食习惯下,食物消化吸收后,通过小肠进入大肠,蛋白质和脂肪残留少。这些小残渣可以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继续合成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必需物质和一些非必需氨基酸,对健康有益。
但是,如果动物蛋白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过多,超过了小肠的消化吸收能力,进入大肠的就不再是少量的残渣。在大肠的“发酵罐”中,营养物质过量会导致菌群失调,大量过剩的营养物质会合成胺类,是致癌物质。
胺,无论是液体还是挥发性气体,都很臭。所以有时候人吃的太多太好,肠道负担太重,就会放屁。放屁不仅尴尬,还是危险信号。
膳食纤维——将肠道菌群和毒素“包装”进粪便的英雄
除了蛋白质和脂肪多,西方饮食还有另一个缺点,那就是膳食纤维少。膳食纤维是一个有些陌生的概念。膳食纤维在1970年以前并没有出现在营养学中,近几十年才受到人们的重视。膳食纤维是指一般难以消化的食物营养成分,主要来源于植物的细胞壁。膳食纤维对维持消化系统的健康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它能清洁消化壁,增强消化功能,同时能稀释和加速食物中致癌物质和有毒物质的清除。
膳食纤维主要来自谷物、豆类、蔬菜和水果。然而,在西方化的饮食习惯中,大多数人减少了谷物的摄入,食物中膳食纤维的量大大减少。膳食纤维在小肠不能被消化吸收。它随食物残渣进入大肠,最后排出体外。但是,不要低估这些无法吸收的“糟粕”。它们比那些过量的“精华”残留物更有价值。膳食纤维在大肠中起着“清道夫”的作用:它吸收大量水分,将坏死的细胞、过多的肠道菌群和毒素一路膨胀、堆积成粪便,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专家揭秘:如何从大便看健康状况
理想情况下,如果食物中膳食纤维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足够,粪便的量会非常大,甚至可能比消耗的食物总体积大得多。这样的粪便是健康的粪便,通常是半固态的,含有80%以上的水分,带出的肠道垃圾可占粪便干重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些人排便非常顺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极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很低。
最坏的情况:膳食纤维摄入少,肠道蠕动慢,排便时间长,粪便干硬,对直肠刺激不够,没有每天排便的欲望。同时大肠中的胺类等有毒废物不能随粪便排出,在体内积累时间过长,会越来越多。最后,它们必须生产和销售:达到一定浓度后,它们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导致全身毒素增加。因此,便秘的人往往皮肤干燥,经常长痘痘,最接近毒素的结肠壁细胞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炎症,甚至发展成癌症。
随意或放屁是一种提醒,要求排毒
所以,排便或放屁是身体及时要求排毒的一种保护和提醒机制,所以要尽量不要忍受排便,而要尽量快速解决。否则直肠神经长时间被粪便压迫后会感到钝化而引起便秘。
此外,合理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也很重要。肠与脑、五官、四肢不同。人在睡眠时,不会休息,相反会兴奋,蠕动加快,分泌粘液促进排便,修复肠道。因此,睡眠少的人往往排便有问题,肠道没有得到充分修复,癌变的概率也很高。
从肠道功能看健康
虽然大肠癌的病因尚未被医学家完全揭示,但他们发现致病因素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本文旨在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提醒人们注意自身肠道功能,避免大肠癌的危险因素。
值得提醒的是,肠道的功能状态不仅因人而异,在不同的时间也因人而异。饮食、压力、药物、疾病,甚至社会文化模式都对肠道功能有影响。但排便次数因人而异,正常排便次数从每周2 ~ 3次到每天2 ~ 3次不等。但是,如果排便的频率、粪便的性状或粪便的量发生变化,或者粪便中有血、粘液、脓液或过多的脂肪物质,就要小心是否发生肠道疾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