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交 阴交穴穴位位置图
阴角穴位置图
阴角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在前方中线上,肚脐以下1寸。
阴角穴名词解释
1.阴角穴:以穴位命名。出自针灸经典A和b .属于仁脉。仁脉,冲脉,及足少阴之会。别名:韶关、衡湖、邵木、丹田、小关。注意和三阴交穴的区别。
2.腧穴意思:任脉上升水汽在此相遇。
3.《阴角穴》:“阴”,阴水等等。“交”,开会也。穴名,意为任脉上升水汽在此相遇。此穴内有气海穴热胀,脉肾经流出的水湿气向此穴蔓延。两气相交后,在此穴的天空形成湿冷的水汽,故名阴角穴。
4.“韶关穴”:“少”,与老阴相对。“合”,则平也。少冠明是指任何一脉上升气血中的滞水、湿气,都被阻滞上升。小官的名字和意思和少官一样。
5.“横虎穴”:“横”,它就横着走。“户”,门也。横家喻户晓,是指任脉天上的水汽在此横升。这个穴位的物质是来自气海穴的天空中的水蒸气,水蒸气经过这个穴位冷却收缩到天空的下部。此寒收缩气,只能横传神阙穴,故名横湖。
6.“少目点”:“少”,小也。“目”,风以肝为主。小项之名,意为仁脉气血在此处弱气向上传递。
7.“丹田”:这是道家术语。道教以丹田为腹,故名“丹田穴”。
8.仁脉冲脉会:此时气血既有从仁脉上来的水湿之气,又有从冲脉上来的水湿之气,故为仁脉冲脉会。
9.气血特点:气血物质是天空下半部的湿气和湿气。
10.操作法则:冷却收缩后,水平下到神阙点。
阴角穴的功效和作用
1.调理治疗月经不调、外阴瘙痒、痛经、腹泻、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产后昏厥、阳痿、遗精、不孕不育等。
2.可治疗腹痛、脐周疼痛、腹部水肿、疝气、排尿困难、海豚奔跑、血崩、阴道分泌物、产后恶露、小儿麻痹、腰膝抽筋水肿、肠梗阻、肠鸣腹胀等。
3.调理治疗失眠、鼻出血、肠炎、脚气、睾丸神经痛、子宫内膜炎等。
4.功效:祛风利节,宁心定志。
阴角穴的配伍作用
1.阴角穴配大肠俞、曲池穴:治疗脐周疼痛;
2、阴角穴配合涌泉穴:具有排水淋水的功效,可治疗小肠气痛、脐痛、尿滴;
3、阴角穴配石门穴:具有通经活血之功效,可治虚脱中漏,小腹疼痛;
4.阴角穴配行健穴:具有滋阴清热的功效,可治气滞、肠鸣、腹痛;
5、阴角穴配阴陵泉穴,配脉穴:可治赤白带;
6、阴角穴配子宫穴、三阴交穴:治疗月经不调、崩漏;
7.阴角穴配合天枢穴、气海穴:治疗腹痛、腹泻。
阴角穴的治疗及注意事项
1.:冷则辅以艾灸,热则以水针或泻针排气。
2.:阴角点直0.5-1英寸。
3、艾灸、艾灸阴角穴3-7强;或者用艾条在阴角点艾灸10-20分钟。孕妇慎用。
阴角穴按摩手法
要直立,先将左手四指并拢,手掌向内,指尖朝下,将四指放在小腹上,拇指放在阴角穴位上,双手拇指重叠,轻轻按在阴角穴位上,利用酸痛感。每天早晚按压阴角穴位,每次1-3分钟左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