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煎 一贯煎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一、古代方剂介绍
名医续例。
北沙参9克、麦冬9克、当归9克、生地18-30克、枸杞子9-18克、川楝子4.5克
滋阴疏肝。
肝肾阴虚,肝气不畅。胸痛及胁痛,吞酸苦吐,咽干口燥,舌红少液,脉弱。它也治疗疝气。
二、临床新用途
医学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
无名氏,28岁,工人。在过去的2~3年中,每年冬春,患者都会出现咳嗽、咳痰、哮喘等症状。,近几个月咳嗽,但咳痰不多,伴有胸闷不适,有时痰中带血,长期治疗,全身乏力,咽干疼痛,头晕,眼干,背痛,尿干。经西医检查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诊断:一般情况尚好,胸部X线显示双肺纹理增厚,右下肺间质感染。舌红黄厚,脉深薄。证为肝肾阴虚,阴虚肺热。治疗宜滋补肝肾,滋阴清热。处方:生地30克,白芨、桑白皮、瓜蒌各15克,沙参、麦冬、枸杞子各10克,五味子、杏仁各9克,甘草3克。每日一剂,水煎,早晚服用。二诊:服用本方20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胸部透视吸收右下肺病变。取而代之的是麦味地黄丸,调理善后。
本病一般分为脾虚痰阻,肾虚为哮喘,肝肾阴虚,阴虚肺热为慢性期。多夹杂内伤外感,多表现为阴虚内热的症状。病机是金不生水,水不含木,木燥生火,肺受脾伤。这种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滋补肝肾、养水养肺。重用生地、白芨二味,入肝肾,滋阴清热凉血;白己入肝入肺,有补肺敛阴止血的作用;故可治虚劳咳嗽,阴虚肺热。
2.萎缩性胃炎
男,43岁,干部。胃痛是从饥饿开始的8年多,吃东西缓解了。在过去的半年里,疼痛加剧,晚上变得更严重。疲劳或情绪波动后,进食已不能缓解疼痛。面色蜡黄,身体越来越瘦,胃痛吵饿,咽干爱喝,经常打嗝影响睡眠。在外院做钡剂透析和胃镜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和胃曲度溃疡。诊断:形容憔悴,皮肤干瘪,情绪焦虑,舌质黑,脉细。因素包括胃阴不足,情志受挫,肝气郁结,久而久之热衰,甚至损伤肝胃之阴。最好是补肝胃阴,调肝气。处方:沙参、枸杞子、当归、生地、石斛、赤芍、白芍各15克;郁金、佛手、元胡、川楝子、甘草6g。
二诊:服用1个月后疼痛逐渐缓解,焦虑情绪逐渐平复,失眠症状消失。
萎缩性胃炎主要是肝胃阴虚所致。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可能包括情志受挫、肝火郁结、肝胃阴虚,或长期反复使用辛、温、香药物,肝胃阴津亏损。病位在胃,与肝有关,阴虚是病机关键。故一贯煎加石斛、白芍宜养胃阴,郁金、佛手、元胡宜助川楝子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其中赤芍、郁金、延胡索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防止“久痛入络”。白芍和甘草合用,是指紧急服用芍药甘草汤止痛。
3.肝硬化腹水
男,76岁,农民。患者疑病症疼痛10余年,腹胀2个多月。一年前,他患了“乙肝,早期肝硬化”,住进了一家疗效不佳的医院。两个月前因腹胀住院,治疗失败20多天。检查:身体瘦弱,精神差,巩膜微黄,上胸部可见5个蜘蛛痣,心肺未见异常,肝脾不大,腹部浅静脉轻度扩张,腹水征阳性,腹围104cm,体重75kg。b超诊断:肝硬化,大量腹水。诊断:腹胀、青筋外露、乏力、手心发热、心烦、口干、食欲不振、尿少黄、大便干燥,7~8天1次。舌红,苔少,脉弦细。中医诊断:肿胀。证候是病久不愈,肝脾受损,然后肾受影响,水气不能久留,瘀血不能工作。治疗宜滋补肝肾、凉血化瘀、消肿。处方:沙参、石斛、生地各15克,猪苓、茯苓各20克,麦冬、玄参、枸杞子、当归、大腹皮、厚朴花各12克,川楝子、枳壳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四次服用。
二诊:服用60多剂后症状缓解,腹围减少到82cm,体重减少到64kg。b超诊断:肝硬化,少量腹水。患者出院后,坚持服用1年,病情没有复发。
百合胀属义虚邪实。一般根据邪盛衰的情况,采用攻下取水、祛湿利湿、健脾利湿的方法治疗。在这种情况下,抓住了主要的脉象,如心烦、口干、舌红、脉弦细等。宜滋阴补液,疏肝理气,然后用一贯煎控制慢性疾病。
4.慢性肾炎
男,23岁,工人。在过去的1年里,患者腰部酸痛,全身疲劳,头晕耳鸣,夜间睡眠少,易怒,视力模糊,有时下肢轻度水肿。患者经西医检查确诊为慢性肾炎,要求中医治疗。诊断:一般情况良好,下肢无水肿,血压在/kPa左右,心肺正常,有尿蛋白存在。舌红,少苔,脉弦细。证为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治疗宜滋补肝肾,滋水含木。处方:磁石、白茅根各30克,生地15克,枸杞子、麦冬、当归各10克,女贞子、沙参、墨旱莲各12克。每日一剂,水煎,早晚服用。
二诊:服用此方40多剂后症状消失,血压约16/12kPa,但尿蛋白仍存在,故原方同时服用白质地黄丸,煎服60剂,尿蛋白三次阴性。然后用五子补肾丸调理善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
慢性肾炎一般分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脾肾阴虚、浊阴上升等。,早期常见肝肾阴虚、阴虚阳亢。特别适合通过滋养水木、疏肝养血、重用磁石来滋阴潜阳。
5.糖尿病
薛某,女,57岁,退休工人。渴了,喝了,尿了10多年,吃了消渴丸和D-860,血糖控制在6 ~ 7.8 mmol/L,喜庆,劳累,饮食不适当,导致口渴,腹胀,食欲不振,嗳气差,3天不排便。舌质干红,液体少,舌苔薄,脉小。检查:空腹部血糖12.1mol/L..其特点是身体阴虚,五脏虚弱,劳伤脾,中虚气滞,饮食甘胖,热蕴阴伤。选择一贯煎,益胃养阴,理气助运。处方:沙参、北沙参、生地、麦冬各15克,鸡内金12克,知母、石斛、花粉、火麻仁、川楝子、炒枳壳各10克,石膏、麦芽、芦根各9克。
二诊:10剂后口渴缓解,食欲仍差,腹胀改善,大便通畅,血糖10.0mol/L..原方剂中去除知母、火麻仁,加入枸杞、当归。服用30剂后症状消失,血糖降至8.2 mmol/L,用消渴丸和D-860巩固疗效。
无名氏,48岁,2000年5月首次确诊。我患2型糖尿病4年,控制饮食,经常吃消渴丸和二甲双胍。空腹部血糖在6.2-10.0 mmol/l之间波动,40天来,尿液一直浑浊不清,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嗳气、耳鸣、舌红、脉沉。空腹部血糖为9.8mol/L..证为阴虚火旺,肾虚肝郁。宜滋阴清热,补肾疏肝。熟地15克,枸杞子、山茱萸、沙参、麦冬、山药各10克,川楝子5克。5剂,尿多浊,口干,好喝。检查空腹部血糖5.1mol/L..前氏族法在控制主食的前提下,要注意清淡饮食,戒愁戒怒,适当运动。随访1年,血糖控制正常。
糖尿病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为特征,其病机为真阴不足、内燥内热、阳气焦燥、疏于职守。虽然疾病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种症状,如肺燥、胃热、肾虚,但实际上三种以上的症状同时存在,只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表现。关彝汤兼顾肺、胃、肾三脏,滋阴清热,但不油腻。临床上可根据肺燥、胃热、肾虚的严重程度加减,各有功效。一贯煎是治疗阴虚型糖尿病的主方,最早见于朱教授。祝老人老是用关彝汤原方加葛根15g,丹参30g,阴虚火旺则加清热药,疗效突出。患者以阴虚发热为主,故加石膏、知母、芦根清热养阴,马人燥泻药;退热调便后,去知母、火麻仁,枸杞、当归各10克,滋阴养血。对于因食用疲劳引起的气滞症状,加入炒枳壳和生麦芽,提高理气助运的功能。
6.失眠
男,25岁。因为婚姻不成功,情绪低落,失眠2个多月。诊断:心烦、失眠、出汗、头晕、头痛、口干、口苦、烦躁、心烦、心悸、食欲不振、精神疲劳。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证型为肝肾阴虚,肝郁化火,肝阳上亢,火灼,扰心心神,心神不安。治疗宜滋阴清热,解郁柔肝,安神定志。处方为:生地、白芍各30克,沙参、麦冬、珍珠母、龙牙各15克,枸杞子12克,川楝子、栀子各10克,水煎服。
第二次诊断:6剂后头晕、口干、口苦、心悸、烦躁、急躁症状均减轻,夜间可稍睡。3剂后,将原方加至40g,再加一只乌鸡,即可正常入睡,症状全部消失。
患者婚姻失败导致肝气郁结,久而久之化火,耗阴液,阴液越伤,肝火越炽。肝火扰心,心肝火多,使人失眠。阴虚、肝郁、火是主要矛盾,阴虚散在,不养阴不能聚;阴虚火旺,阴虚不能降火。故选一贯煎滋阴柔肝,:33】。
本病多由中医“惊悸、失眠、健忘、虚损”所致,多由精神紧张、情伤所致。久病是肝肾阴虚,心火炎所致。滋补肝肾为先治,白芍首乌为辅。何首乌不寒不燥,不粘不腻,是养血益肝的良药。白芍聚阴柔肝,长期服用可改善精神,益肝肾,恢复心境平和。
8.癔症性失语
无名氏,37岁,是个农民。患者平时比较瘦,睡眠不好,因为家务事生气,晚上口干失眠,第二天早上和家人吵架。一怒之下,他突然倒地,四肢冰冷,呼吸低沉。诊断:病人已经神志清醒,闭上眼睛,四肢依然冰冷,牙关紧闭,不能说话,口干舌燥,不停地要水。舌红,苔少液少,脉数多。其特点是阴虚暴怒晕厥,下阴不足,上肝阳上亢,气机不和。治疗宜滋阴柔肝,解郁开窍。选用一贯煎调味,处方为:沙参、生地、麦冬、枸杞子各15克,当归、川楝子、郁金各10克,白芍、枳壳各30克,牡蛎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二诊:喝了第一口汤解渴,喝了第三口汤,睡得安稳。第二天他能说话了,但他仍然头晕目眩,呼吸困难。吃了原药方里的一剂药,舌脉正常,就要求饮食调理。
病人睡眠不安,这是阴虚血亏的表现。肝脏里充满了血液,充满了快乐。阴虚血亏,肝失养,肝阳亢盛,与情志苦恼、愤怒不谋而合,导致杨康骤起,气机失常,晕厥失语。下阴不足,金不能升,口渴异常。提出的关彝汤不仅能补肝肾阴虚血亏,还能疏肝理气。生白芍和生牡蛎的加入平肝潜阳,枳实宽中下气,姜黄的沉郁降气化痰开窍。甘草调节各种药物,具有滋阴柔肝、解郁开窍的功效。所以两剂都治好了。
外科疾病
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男,72岁,因右肋骨疼痛2年,于2000年11月20日就医。两年前患者突然出现右腰肋和腹部皮肤灼痛,随后出现珠状疱疹,确诊为带状疱疹。抗病毒治疗后疱疹消失,但右肋灼痛持续,经常吃止痛药。局部封闭无效,疼痛持续,转到我科治疗。体检:右下肋部、腰部有疱疹、结痂痕迹,皮肤潮红,部分拒绝触摸,表情痛苦焦虑,瘦弱,坐立不安,夜不能寐,咽喉口干,手脚发热,大便干燥,舌质暗紫,少液,脉数。证候为血虚、肝亢、热毒伤阴、络脉失养、气滞血瘀。治疗要滋补肝肾,活血止痛。其配方是用关彝煎剂煎煮,加入桃仁、川芎、乳香、没药各10克,赤芍10克,徐长卿20克,冰片3克。水煎服,内服外洗,20剂后疼痛消失。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该病毒是神经性的,可导致神经节炎。可伴有40岁以上的重度神经痛,持续时间较长。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多为热毒邪所致,疱疹后遗留的顽固性神经痛是由于热毒邪伤络,津液亏损,肝络营养不良,久病气血凝滞,络脉不和所致。方法以一贯煎滋阴养血、疏肝理气,并加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徐长卿和冰片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它们具有镇痛和代谢功能。全方可兼顾气血,补肝阴,可消除顽固性疼痛。
2.胆囊切除术的后遗症
无名氏,35岁,是个农民。他患胆囊炎11年了。5年前因为胆总管结石在医院做了胆囊切除术,2年前又做了胆总管结石手术,1年前又做了肠粘连手术。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经治疗后痊愈。但从那以后,疑病症疼痛和腹痛持续不断,每天用杜冷丁和强痛定交换就上瘾了。诊断:患者极度疼痛,骨瘦如柴,消瘦,心烦口渴,面色晦暗,尿黄,大便干结,舌红透亮,无苔,脉细弱。中医诊断:胁痛。证为肝阴虚,肝郁血瘀。一贯煎的处方为:沙参、麦冬、生地各20克,枸杞子、当归、川楝子、郁金、延胡索各12克,三棱、莪术各6克,桃仁、红花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四次服用。
二诊:10剂药,胁痛,少用止痛剂。再服20剂,症状缓解,止痛剂即可停药。吃了50剂,身体恢复正常。随访5年未见复发。
经过三次手术创伤,患者失血过多,血虚不能滋养肝络,术中血瘀停止,阻滞了胁肋络,引起胁肋疼痛。以滋水柔肝的汤剂,加上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药物,如三棱、莪术、桃仁、红花、郁金、延胡索等,药物一直在进步,但几年来一直是慢性病。
3.蛔虫病
男,4岁,1991年3月4日首次确诊。孩子是早产儿,气质不足。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肚脐周围有腹痛,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他饿的时候。他曾经有过一次大便蛔虫,食欲差,乏力,消瘦,脸色发黄,性格暴躁,睡觉咬牙齿,舌红,少苔,脉弦细。用了吴梅丸和西药驱虫药后无效。最近又出现腹痛,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这是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木头和泥土都有蛔虫综合症。所以治疗要养肾阴,益胃阴,疏肝,护肠。处方如下:生地、当归、枸杞子、沙参、麦冬、川楝子、花椒、木香各6g,乌梅10g,每日一剂。三剂水煎服后腹痛减轻,食欲增加,效果也不佳。预订小生意;第二次诊断:多服三剂,腹痛就会停止,症状全部消除。原处方中加了15g的军子仁和3g的焦大黄,研磨结束时服用。以前饭前吃三次。三天后,几十个蛔虫和腹痛再也没有发生过。
《小儿聚成腹痛证沉》说:“夫腹痛证,辨证论治,必有效”。因为饮食不洁,这个孩子感染了蛔虫,虫子住在屋里,扰乱了气机,特别是饿空腹的时候,虫子更多的是被喂食扰乱,气机紊乱,腹痛;住在大宅里,抢营养,失去身体的营养,中土虚弱,肝脏不好,所以可以看到食欲不振,消瘦,暴躁的症状。这是先天禀赋弱、后天营养不良、饮食不洁、性格暴躁、虐待所致,其基础是腹痛、胃肾阴虚、肝气不和。用一贯煎滋养胃肾阴,疏肝理气,加乌梅、花椒缓解焦虑,木香行气止痛。“辨证正确”,标本兼治,所以“治疗一定要有效”。
妇科病
1.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无名氏,49岁,是一名工人。自述近1年月经周期紊乱,血丝苍白,心烦,生气,全身乏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眼睛干涩,皮肤干燥瘙痒,无法坚持工作,经常请病假。妇科检查后确诊为更年期综合症,要求服用中药。诊断: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正常,妇科检查无特殊,舌红,苔少而干,脉沉而细。证为肝肾阴虚,阴虚血热。治疗宜滋补肝肾,滋阴清热。配方用一贯煎调味,白芍枸杞重复使用。处方:枸杞18克,白芍30克,生地、沙参、麦冬各15克,当归10克,女贞子、墨旱莲各12克,甘草3克。每日一剂,水煎,早晚服用。
二诊:服用此方20剂后,症状明显好转。保留原处方,再服20剂,症状消失,精神振作,工作继续。服用八仙长寿丸进行康复治疗,随访2年无复发。关彝汤举隅。《中医杂志》,云南,1983年,:33]。
本病临床症状常见,多为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血热伤阴。治疗上要滋补肝肾,重用白芍和枸杞搭配,白芍酸寒入肝,敛阴柔肝;枸杞滋肾养肝。两者兼用,使阴血得以恢复,热平肝。
2.功能性子宫出血
无名氏,18岁,学生。16岁月经,一年前手脚发热,下午压力大,半年来学习紧张,面临高考,情绪低落,然后月经失调,每个月都有。她在某医院妇科被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不佳。三个月来,血量长期下降,间歇性出血,有血块,手脚发热,口苦舌燥,烦躁,胁部疼痛。舌红苔少,津液不足,舌尖有紫瘀点,脉细涩。证型为阴虚血瘀漏,治疗宜养阴清热解郁,活血化瘀止血。用一贯煎加减,处方:沙参、生地、麦冬、枸杞子、地骨皮、丹参各15克,当归、川楝子、牡丹皮各10克,桃仁6克,红花5克,生麦芽30克。水煎服。
二诊:服药3剂后,口干口苦,胸胁疼痛减轻。3剂后解除心烦,出血明显减少。服用9剂后,出血停止,痊愈。
患者永远是阴虚,面对高考,情绪低落,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瘀;长期停滞降热,进一步消耗肝阴,瘀血与热相结合,导致瘀血堵塞脉道,血流溢于脉外,同时血热逼络,造成出血漏。生地、地骨皮清热凉血;沙参、当归、麦冬、枸杞子滋阴养血;川楝子合麦芽疏肝解郁;牡丹皮、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调经止血。集诸药于一炉,能清热不滞,化瘀不伤阴,不使用收敛剂就能止血复工。
3.女性特发性水肿
无名氏,27岁。全身肿了一年,被医院诊断为特发性水肿。相关实验室检查正常。吃了10剂健脾渗湿方,病情越来越差,月经后每次症状都加重。诊断:全身浮肿,面部四肢严重,头晕心悸,睡眠不足,口渴便秘,小便微黄,昨日汛期,小红腹痛。舌红,苔少,脉细。证为肝肾不足,阴虚气浮。用关彝汤加减,处方:北沙参、枸杞子各12克,麦冬10克,生地15克,川楝子6克,瓜蒌30克,泽兰、益母草、当归各9克,共5剂。
第二次诊断:服药后大便澄清,腹痛停止,水肿减轻,余症状保留。遵循原方,加墨旱莲12g、女贞子9g、玄参10g,增强益肝肾、滋阴养血的功效,然后服用7剂即可恢复。
俗话说“湿胀皆属脾”,后世医家有“治湿不利于小便,而不利于治湿”之说。此例为阴虚气浮,故治疗宜滋补肝肾,以恢复阴津,以平气热。以前用的是一组健脾益气、渗弱祛湿的产品,但药无效,怪的是药与病不一致,是虚的弊端。该病例的发病机制与体内水、液滞留、皮肤淹水引起水肿的机制有很大不同。可见,利尿消肿只是治疗水肿的常用方法,医生要知道,总会有变化的,不局限于以前的理论,而是要辨证施治。
耳鼻喉科疾病
1.中央视网膜炎
男,45岁,1998年12月15日首次确诊。由于视力不清,眼前出现阴影,去看了一个多月的医生。一个月前出现头痛发烧视力模糊。经抗炎、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发热消退,但视物模糊变小,中心暗,眼睛干涩,头晕耳鸣,失眠乏力,舌红少液,脉弦细。体检:全身状况良好,右眼视力0.3,左眼视力0.8。眼底:神经乳头正常,黄斑区视网膜中央凹反射消失,有黄褐色渗出病灶。诊断为双眼中央视网膜炎。抗炎治疗,口服维生素E,外用眼药水一个月无效,改用中药。证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脉滞。治疗方法:滋肾清肝、明目、活血化瘀。处方:一贯煎减川楝子,加菊花、黄芩、栀子、木贼、红花、丹皮各10克,丹参20克,石决明30克。服用20剂后,视力恢复,眼底正常,症状消失。
目的是了解肝脏,肝脏可以通过血液看到。其性属肾,肾主精。邪热长期羁绊少阳,消散肝血,导致阴虚火旺,耗阴精,导致精气水滞。一贯煎养肝阴,滋水涵木,加石决明、菊花、青葙子、丹皮、黄芩清肝明目,滋阴清热;加入丹参、红花,活血化瘀。诸药合用,滋阴活血,补肝和血不滞,标本兼治,消除一切症状。
2.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男,17岁,学生。双眼视力下降3个月以上,当地医院诊断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服用西药并肌肉注射安托万后,治疗失败2个月。诊断:眼睛干涩,肿痛,眼前浮影,头晕目眩,胸胁不适,心烦失眠,口干咽干,食欲不振。舌红,舌苔薄,脉细。检查:双眼外观正常,视力右侧0.2,左侧0.1;眼底双眼视神经乳头颜色正常,边界清晰,视网膜静脉扩张,分支附着白色鞘和有机质,视网膜广泛燃烧出血。诊断:双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证为肝肾阴虚,血燥气逆,逼血妄行。滋阴润燥,止血活血。处方:生地、沙参、麦冬、石斛、白芍、墨旱莲、阿胶、五味子各15克,丹皮、枸杞子各10克,当归、川楝子各6克。
二次诊断:服用14剂后症状明显缓解,视力:右0.7,左0.5,视网膜出血,白鞘减少。原方去除阿胶、川楝子,丹参、玄参各加15g。服用30剂后,双眼视力达到1.5,症状消除,眼底出血完全吸收,残留少量有机化合物,疾病治愈。10剂被指示在顶部跟随眼睛以防止复发。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主要表现为视网膜静脉炎症改变、复发性视网膜出血和玻璃体出血,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多由肝肾阴虚、血热燥结、杨琪偏出所致。眼睛是肝脏的孔口,肝脏储存血液,眼睛可以通过血液看到。内眼属水车,以肾为主,肾藏精,精足清。故加墨旱莲、石斛、芍药、丹皮、阿胶、五味子、丹参、丹皮、玄参滋阴养肝、清热生津润燥、凉血行气化瘀、凉血不跳、止血不淤、血瘀后再生。阴盛足液,阴阳互养,气血通畅。并告诫,宜用不温不燥之药,滋阴润燥。不要过多使用感冒药,以免出现血管淤滞、血瘀,也不要乱用温、燥、破血之品,以免因气、阴的消耗而导致眼底反复出血。
3.慢性虹膜睫状体炎
男,36岁,农民。右眼疼痛一年多,时而轻时而重,持续时间长且不愈合,视力模糊。近5天右眼红肿疼痛、燥羞、灼痛、流泪症状加重,视力变差,伴有同侧头痛、肋部肋部肿胀、心烦热、咽干、便秘。诊断:舌质暗红干燥,脉细。检查:右视力0.2,左视力1.2;右眼睫状体充血,颜色暗红,角膜浑浊,虹膜纹理不清,3、7、11点前粘连,瞳孔缩小,呈圆形,反光缓慢。诊断为右眼慢性虹膜睫状体炎。证型为肝肾阴虚,久病耗阴,虚实夹杂,热郁血瘀,水不控火。治疗应以滋阴生津、疏肝清热、凉血化瘀为主。以一贯煎加减,处方:生地、沙参、麦冬、丹皮、青葙子各15克,当归、郁金、柴胡、栀子、薄荷、夏枯草、玄参各10克,龙胆草5克。用1%阿托品溶液扩瞳,滴醋酸可的松滴眼液。
二次诊断:服用5剂后,刺激征明显减轻,视力改善,头痛、心烦、胸闷、口干、咽干等症状基本消除,大便清晰,视力右0.6,睫状体充血,褐色漂浮物少许,虹膜纹理清晰;7点粘连,平瞳。原处方中,郁金、玄参去除,牛膝、丹参各加15g。服用20剂后症状全部消除,视力1.0,裂隙灯下虹膜纹理清晰,漂浮物略有恢复。
慢性虹膜睫状体炎是中医“瞳孔干虚”的疾病。因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而延误较长时间。有时轻,有时重。抗夏发作导致虹膜粘连、瞳孔收缩不均匀、沉积、膜组织化,严重阻碍视功能,甚至导致瞳孔闭锁,终身失明。症状多为慢性疾病所致的阴损、正邪不足、阳干恶燥、阴精不足、热蒸郁结、瘀血阻络。或肝肾阴虚,真阴亏损,水不控火,虚火发炎,热郁血瘀。治疗以滋阴生津、疏肝清热、活血化瘀为主。主要通过汤剂,滋阴生津,清热;加柴胡薄荷疏肝解郁,清头目;牡丹皮凉血化瘀,郁金舒肝行气,活血通络化瘀。青年子、夏枯草、栀子、龙胆草具有清肝泻火、清热散结的功效。玄参、牛膝滋阴凉血清热,引其降。如果只使用苦寒泻下的产品,会伤阴,多消耗液体。因此,在大队的养阴药中加入少量的苦寒泻下品,用于清疏、润燥、强阴,刚柔并济,使阴与相得益彰,阴与平阳达到治愈的目的。
4.剥脱性唇炎
无名氏,45岁,是一名员工。口唇干裂下唇溃烂脱皮反复发作10年后住院5天。诊断:疼痛、溃烂、下唇干裂、无分泌物、胃痛、肠鸣、口干、心烦、食欲不振、尿黄。舌鲜红,无苔,脉空弦。西医诊断为剥脱性唇炎,中医诊断为唇风。证为肝虚气滞。处方:沙参、生地各15克,麦冬、石斛、枸杞子各12克,玉竹、当归、川楝子、郁金、延胡索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三次服用。服用30剂后,随访一年无复发。
在这种情况下,肝气在发病时就停滞了,长期使用芳香、干燥、破气的草药损害了阴,消耗了液体。用一贯煎养阴柔肝,灌肝补液,症状均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