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珍养生网>养生常识>正文

附子为百药之长

导语:附子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的重要药物。明代张景岳将附子、人参、熟地、大黄列为“医学四维”。古代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维度,言词是立国安国的关键;四维医学是指治病救人需

附子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的重要药物。明代张景岳将附子、人参、熟地、大黄列为“医学四维”。古代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维度,言词是立国安国的关键;四维医学是指治病救人需要医学。火神派博士朱伟举称附子为“诸药之力”,说附子的重要性。但附子热性大,药性强,毒性大,应用上没有顾忌。本文旨在探讨附子的应用。

一、使用说明:

仲景是第一个善用附子的人,《伤寒论》有20个方剂,37篇文章;《金匮要略》使用附子11方16篇。附子的使用主治主要是"少阴病,脉细,但欲眠",强调脉灵。这是附子的应用程序,后人推导出的所有附子的使用适应症,都是和这个分不开的。

此外,钟靖还强调“白尿”也是少阴病的特征。《伤寒论》:“尿若白,少阴病自有形。”吴灿还解释说:“凡阳如阴,外寒内热,故大便呈红色阴证如阳,阳证也。天气忽冷忽热,所以尿很干净。但是,基于红白尿,是不会输的。"

南京中医学院的黄煌先生长期研究《伤寒论》,总结出“伏子证”和“伏子脉”,颇为贴切:1。精神萎靡,昏昏欲睡。2.怕冷,四肢冰冷,尤其是下半身和膝盖以下。3.附子的脉象——脉弱(脉形极细,压则不然,不压则不然),下陷(再压到骨头上才能压),细(脉细如丝,所以弱),或者脉突然浮起来空软而弱。作者用三个字概括:“微”(微脉)、“萎蔫”(无精打采)、“恐惧”(恶寒)。

当代著名伤寒学家陈神武先生(1897-1972)认为,肾阳虚的鉴定应以足、脉为依据。

临床并没有那么简单,绝不是简单的“阴象”“阴色”,可能是阴阳混杂,寒热混淆,真假难辨。这就需要辨别真假寒热阴阳,这是守门人用乌头的功夫。火神学派的领袖郑钦安说“功夫就是阴阳”,意思就是一个字。他在《医学真相》中的“祁南用药金针”中说:“经过多年的学习,用药有点像真机,跟别人不一样。不管所有的上、中、下疾病,不同的男女,老幼,但都是安静的,脸色苍白,口干舌燥,就是口干舌燥,喜欢喝热饮。其次是利己,就是热,疼,头疼,眼睛肿,口疮,所有的病,都忽略了。专门用来治疗他们的药就在这个先天真种子上“如果你看到舌苔干黄,津液枯渴寒,脉搏满灵,就会烦躁,就是身体冷得像冰一样,就不会去注意。你只能在袁茵上问它,那是一个天然的极点。

云南吴总结出阴阳辨证十六字组方,颇为实用:阴证——重恶寒,目瞪口呆,昏昏欲睡,息少声短,气短懒。还有,你不渴也不喜欢热饮,也不蒸手。阳证-体轻、恶热、目不眠、声大、口臭、气粗。也见烦渴如冷饮,手冒热气。其中,看到“不渴不喜热饮,但不蒸手息”和“渴喜冷饮,但蒸手息”也很重要。吴有时根据“渴热饮”或“手不蒸气”的症状破阴证,故不可小觑。

上海徐小普也善用附子。使用附子的适应症为精疲力尽、面色白皙、四肢清亮、脉软、尿清便稀。临床上只需要掌握一两个主要证候,就可以自由运用。特别是对于尿清的老年人,附子经常被重复使用。尿少的用肉桂代替。他指出:阳虚证的线索暴露,变化最快。如果不确定附子的辛热,就要等少阴证的证据再用,往往会让你后悔不能吃肚脐。在我看来,这个小技巧非常重要,值得深思。

四川范先生特别注重舌象。舌质淡或微红暗淡,舌质胖或凹陷,舌苔白腻、灰腻、白滑,即舌无热图,均为附子汤或四逆汤的适应症,是一大特色。

当黄煌先生在临床上提出附子难辨证时,对患者体质的检查是很有价值的。据此,作者总结出从表象和一般感觉判断阴寒、阳热体质的程序:

阴寒体质:神-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疲惫不堪。颜色-暗淡或黄色,暗淡。形态——身体肥胖,肌肉松弛,或者有水肿。状态——安静累,容易累,但是想睡觉。普通表现——寒战暖心,四肢发冷,或腰下发冷。大便不畅,尿长。口腔和谐还是喜欢热饮。

阳热体质:神-易怒、易怒、焦虑、失眠多梦。颜色潮红或红黑色,有光泽,眼睛充血,疥疮,嘴唇发红。身形——精壮。状态激动且活跃。日常感觉——口干嘴苦,喜冷厌热,喜冷饮。皮肤经常有疮和疮。干燥、短的红色尿液。

恽铁桥先生对伤寒理论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运用附子治疗少阴寒证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他认为少阴寒证急用附子的关键在于掌握辨证的重点和时机,并提出了附子应用的三个辨证依据。

l、辨脉:以“脉硬汗出”为特征。心肾阳虚寒邪过盛证通常以“细脉”或“深细脉”为主要脉象。“脉硬”是指脉紧,与太阳病相反,太阳病是寒邪在表,脉紧多汗,常伴有畏寒、蹲伏、四肢昏厥、清谷。钟景韵:“病人脉紧于阴阳,汗出者死于阳。”所以,“汗出硬脉”是阴少阳衰的危证,比“精脉”更差。因此,乌头应用于恢复阳气,以挽救不利。

2.舌诊:以“舌色干涩”为特征。少阴寒化证不伤津液,以“口服中和”为特征。舌燥如荔枝壳,色紫棕如劫津,是津肾阳虚衰所致。正如《伤寒》一书所说:“舌若燥,阳虚不能化津液,不能润之。”而被抢的津液舌色干红,可用附子温阳化津。

3.汗辨:以“润肤”为特征,阴寒证少,润肤出汗,是阴盛阳衰,阳虚加重的形象。汗流浃背,对阳来说是危险的,很难恢复。只有汗液出来,头发不湿的时候,乌头才能用阳快速去除,然后才有生命力。。

云的意见是,少阴证可收附子,但仅限于脉不乱、面不肿、气不急、汗不润的时间。四种病一种难治,一种预后差。他把濒死阳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腕背和手背先冷,这是濒死阳的标志;第二,手腕皮肤凉,手都凉。这是阳死的证据,乌头最有效;第三,四肢冰冷,肘部和膝盖以上冰冷。这是濒死阳的危险,冲进乌头里,还能转身;第四,体温散在外面,皮肤冰凉,出汗。这时候阳气没了,用乌头很难拉回来。在我看来,这些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以上各有洞见。综上所述,我觉得从长相、形体、嘴巴、食欲、舌脉等方面来总结更有条理。

二、剂量:

张仲景用附子,生者用附子补阳救逆,机枪手用附子温经扶阳,散寒除湿。仲景附子剂量考,一般一用,二适量,最多三用。按20 ~ 25克计算,也不过80克左右。

四川王维川先生说:“熟附片必须用60克。”

火神家的乌头多为大剂量,朱伟举的乌头小至12 ~ 15g,大至30g。吴、、范、、刘、等。一般都在30克以上,尤其是吴和范的消费量更是惊人,高达100克、200克、300克,而高达450克,这是作者之前介绍过的。附子的用量确实很见义勇为,在云南等地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据云南楚雄中医院王牧妮先生介绍,“目前云南所用的附子往往剂量较大(100 ~ 250克),煎煮时间长达四五个小时。”然而王牧妮本人却是“恰恰相反”。他行医近50年了。他每次用附子,基本上都是用小剂量(10-20克),用冷水快速煨制。临床证明它具有省药、省时、高效、见效快、安全等优点。原因是考仲景用的是附子,最大剂量是“三附子”,按一个20 ~ 25克计算只有80克左右;两件中量;一般量一个(长江医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时珍养生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youakemao.com/changshi/10961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怎么样才能让手臂瘦下来下一篇:苦荞茶哪里买 苦荞茶价格是多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