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珍养生网>饮食养生>正文

夏季养生的6个注意点

导语:入夏后,暑、湿当令,且常夹有火热之气,人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一般来说,暑为阳邪,性炎热、外散,易伤津耗气;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因此,入夏后人们养生保健的总体要求有以下6点:是气阴两虚的典型表现,因易伤津耗气,多数人虚损,多汗,常感口干、乏力。中医有句话

入夏后,暑、湿当令,且常夹有火热之气,人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一般来说,暑为阳邪,性炎热、外散,易伤津耗气;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因此,入夏后人们养生保健的总体要求有以下6点:

是气阴两虚的典型表现,因易伤津耗气,多数人虚损,多汗,常感口干、乏力。中医有句话叫“冬补三十九年,夏养三日”,尤其是夏天,人体较弱,天气越热,越要注意保护正气。一般使用西洋参、太子参、沙参、石斛、麦冬、玉竹、黄精、山药、龟板等温凉补品。对于气虚明显者,可以选择党参、黄芪等益气药。夏天不要吃湿热辛辣的食物,也不要选择红参、附子、桂圆、熟地、狗肉、羊肉等辛辣油腻的补品。为了防止胃着火。

健脾祛湿是夏季的另一大邪气。此外,人们经常感到食欲不振、腹泻,并有舌苔白腻等严重湿邪的症状。所以要经常服用健脾利湿的产品。一般以藿香、佩兰、砂仁、茯苓、薏苡仁、白术、莲子等健脾、祛香、祛湿、促进光渗透的产品为佳,不推荐半夏、陈皮、厚朴、苍术等温燥产品,以免伤阴生热。不要暴食寒食,保护脾胃。

清热解暑,夏季气温高,人体心火旺。因此,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泻火功能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应常用于解暑。但中医认为,夏季用药应偏凉浮,而不是苦冷沉降,即所谓“夏浮”。这是因为阳气在夏季处于旺盛的生长阶段。为了符合自然的方式,产品清爽、凉爽、舒缓,如菊花、金银花、荷叶、莲心、竹叶等。,在清热解毒药中应选用,以利消暑邪的传播,而苦寒沉降过度的中药,如黄芩、黄柏、黄连等。,应该少用。

中医养肺肾认为,根据五行法则,心火盛夏,肺金肾水不足,所以人们要注意养肺肾阴。枸杞、生地、百合、桑葚、麦冬、酸肺益气药如五味子,可用于防止出汗过多和体液流失。

养阳养心中医阴阳学说认为,夏季阳盛阴衰,体内阳气发散,皮肤营养不良,易损伤阳气。身体阳虚的人如果不注意保养,阳气不足会更严重。所以,要保持阴阳平衡,就要注意夏天维护阳气,冬天做好阳气不足的准备,自然要遵守夏天高手的规律。

此外,夏季气候炎热,头脑容易受到干扰和不安。夏季主火应在心,心为五脏之主。所以夏天要注意保养心脏,保证心脏旺盛的机能。夏天不要有过激行为,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享受清闲,避免突然的开心和难过。保持心不动,不动则生阴,阴阳协调维持心。夏天养心比较慢,不能累。只有心先慢下来,呼吸才能慢下来。城市白领要放慢生活节奏,减缓心跳,降低呼吸频率,减缓生活活动节奏,让心脏得到休息。另外夏天阳气占优势,出汗多。汗是心脏的津液,血和汗同源,出汗多容易气死阴阳。而且夏天出汗多,容易造成血液浓度升高,血液粘度增加,增加心脏负担。因此,在夏天,我们不仅要停止出汗,还要避免过度出汗,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心脏。

  冬病夏治 中医历来有“冬病夏治”的说法,例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在三伏天期间,内服补益脾肺肾、增强卫气功能的中药丸、散、煎剂,以扶正固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预防感冒、老慢支和哮喘的发作,甚至使之根治。冻疮冬天好发,如果夏天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或农历五月取大蒜捣烂,用少许涂抹皮肤,也可预防冬月冻疮。此外,夏天也是便于中药外用的时节。如用中药煎汤洗浴,能起到防治多种皮肤病的作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时珍养生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youakemao.com/yinshi/19816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夏季养生“五个最佳”下一篇:夏季养生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