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放血疗法 中医放血疗法的起源
本站介绍:中医放血疗法的起源。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听说过放血疗法。那么你知道放血疗法的起源吗?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医放血疗法的起源。
中医的放血疗法是通过针刺一些穴位或浅静脉来释放少量血液的治疗方法。操作时先常规消毒皮肤,快速穿刺、快速退出用三角针或粗毫针。针扎不要太深。常用于中暑、头痛、咽痛、疖子、腰痛等。
中医放血疗法的起源
中医放血疗法又称“针灸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将特定穴位的浅静脉穿刺或切断,释放出少量血液,以泄出固有热毒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清热、止吐止泻、疏通经络的功效。
针灸放血疗法可以追溯到古代石器时代。当时,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有些疾病可以通过用锋利的石头在患处刺出血来治疗——卞氏。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金属针作为穿刺的工具,随后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于放血治疗的“前针”。
中医放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之血也是刺络”;“除旧,恶血也”。明确指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突痛、热喘、出血等疾病。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郭王“尸晕厥”,华佗针刺放血治曹操“头风证”。唐宋时期,这种疗法已经成为中医的解决方案之一。
《新唐书》记载,唐代神医用头顶出血的方法,治好了唐高宗的“头眩目盲”。在宋代,这种方法已被纳入针灸歌谣《玉龙赋》。金元时期,张在《儒林外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都是关于针灸放血的,他认为针灸放血是攻邪的最好方法。明清以来,放血非常流行。针也发展很快,三角针分为粗针和细针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
杨继洲《针灸大成》详细记载了针灸放血的医案;叶运用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喉部疾病;赵学敏、吴尚贤等收集了大量放血疗法,编成《传雅外编》和《李由骈文》。
随着医学的发展,放血疗法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放血的情况还是有少数,比如中医或者藏医。
中医放血疗法的操作方法
中医放血疗法的操作方法分为:刺血;挑根刺;慢刺;周围的荆棘等。
高热降温:大椎、宣石穴穿刺放血;咽喉肿痛:少商穴刺痛出血;头痛:太阳穴刺痛,出血;中暑:十玄穴刺出血;全身瘙痒:耳后静脉刺痛出血;神经性皮炎、丹毒、痈散在出血于病灶及相应部位周围;急性胃肠炎:慢刺放血于曲泽、委中穴。
出血疗法强调手法要稳、准、轻,不能太强,出血不能过多。可见,放血疗法在护理中的应用是受到严格规范的。此外,中医放血治疗术中一旦出现昏厥现象,应立即帮助患者平躺,喝热水,并注意面色、脉象和血压。对于症状严重的人,一定要找医生治疗。
贴心提示:对于体质较弱、孕妇、凝血机制较差的患者不宜采用出血疗法。特别是非专业人士不宜盲目应用放血疗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