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珍养生网>节气养生>正文

糖化血红蛋白怎么测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原理是什么

导语:商品目录1.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原理是什么二、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第三,糖化血糖蛋白指导疾病含量的判断四、糖化血糖蛋白在糖尿病检测中的意义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原理是什么1、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液中与葡萄糖结合的一部分血红蛋白。

商品目录

1.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原理是什么

二、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

第三,糖化血糖蛋白指导疾病含量的判断

四、糖化血糖蛋白在糖尿病检测中的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原理是什么

1、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液中与葡萄糖结合的一部分血红蛋白。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会相对较高。人体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会比较高。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会保持相对不变。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部、是否使用胰岛素无关,是判断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

2.糖化血红蛋白的测量结果用百分比表示,百分比是指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后占总血红蛋白的比例。非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4-6%;许多研究发现,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能降低到8%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就会大大减少。如果糖化血红蛋白>9%,则意味着持续高血糖的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因此,相关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且血糖控制状况相对稳定,则每年至少应检测两次糖化血红蛋白;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数据计划的患者,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以及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三个月测量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3.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指导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如果患者每天早餐前只测量空腹部血糖,发现这个数值为130mg/ml,在正常范围内;但发现糖化血红蛋白为11%,这意味着患者过去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接近270mg/ml,提示未来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非常高。虽然早餐前测血糖结果令人满意,但一天中其他时间的血糖水平严重超标,需要重新评估患者的饮食、运动和用药情况,并做出相应调整。此外,患者需要比现在更频繁地测量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

1.4% ~ 6%:血糖控制正常。

2.6% ~ 7%:血糖控制理想。

3.7% ~ 8%:血糖控制一般。

8% ~ 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和运动。

4.9%:血糖控制不良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是非常重要的。要检查血糖水平,必须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糖蛋白指导疾病含量的判断

1.昏迷患者的鉴别:脑血管急症时,由于应激反应可使血糖升高,但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说明患者有高血糖。

2.预防酮症酸中毒:糖化血红蛋白高的患者应警惕酮症酸中毒。

3.胎儿畸形和死胎的检测:测量血糖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是不够的。有必要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并将其保持在8%以下。这样可以避免巨大胎儿、死胎、畸形胎儿的发生。

4.指导治疗:如果已经测量了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可以计算平均血糖水平,然后将计算值与同一标本的腹部血糖值空进行比较,可以预测近期血糖控制的质量。如果空腹部血糖远高于7.1mol/L,糖化血红蛋白超过8%,说明近期血糖控制不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反之,如果空腹部血糖低于7.1mol/L,甚至正常,糖化血红蛋白低于8%,说明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治疗对症。基于“疗效不佳”的原则,治疗方案不变。因此,同时测定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糖化血糖蛋白在糖尿病检测中的意义

1、与血糖水平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越高,所以可以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然而,在不同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空腹部血糖和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空腹部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越大。

2.因为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是逐渐产生的,短期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明显升高;相反,血糖的短期下降不会导致糖化血红蛋白的显著下降。吃不影响它的测定,所以可以饭后测定。

3.一旦生成,就不容易分解。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不易分解,不受情绪、饮食、运动等因素影响。因此,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血糖的波动,但可以很好地反映长期血糖控制的程度。其实际内涵代表了患者在采血前2 ~ 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4.自从发现白色糖化血红蛋白以来,临床医生就一直用这个指标来判断糖尿病治疗是否达标。许多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如DCCT、UKPDS等采用NGSP标准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证明持续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可显著减少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引起的脑卒中下降12%,心脏病下降14%,糖尿病相关死亡下降21%,糖尿病引起的肾病和失明下降37%,截肢和致死性外周血管疾病下降43%。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时珍养生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youakemao.com/jieqi/38080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咬肌在哪 咬肌到底在哪里?下一篇:女人泡温泉的3大好处 泡温泉好处虽多,但这几类人千万不要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