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颗粒 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
麻黄9 g桂枝9 g干姜9 g细辛3 g半夏9 g五味子3 g白芍9 g甘草9 g黄芪15 g防风6 g白术24g
肺主气,促降,能通水道。肺气不足,则外防御功能不足,易受风寒外邪影响。外邪内郁,内伤内伤,津液亏损,痰饮不止。因此,这种组合的原理不能治愈气虚的表证,导致外寒内饮的停滞。既能解表散寒,又能以气、舒等药物治疗元气,使正气旺盛,有助于驱邪,还能强身健体,循环水,饮寒。本来两方配伍是混合的,但一般小青龙汤倾向于混合,玉屏风倾向于混合。当结合在一起时,它相互帮助,是一种标本兼治的药物。剂量可以根据患者症状的特点进行调整。
麻黄、桂枝用于发汗解表,防风散表邪,干姜、细辛温凉饮,助散风寒,半夏化痰散结,五味子、芍药酸用于敛肺气,滋阴养血,防止肺气过度消散,损伤阴阳。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结合防风固表散结,固表不留邪,祛邪不损义;甘草用于调配药物。两方合用,具有益气固表、祛风散寒、祛寒饮的功效。
该方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如下:一、风寒引起的痰或饮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气短、头身疼痛、咳嗽、吐痰、流涎、咳嗽、胸痛或胸胁胀满、或肢体水肿等。;二是气虚不足,如自汗阴风,面色晦暗,疲劳乏力,易感冒;三、舌质淡白,脉浮滑。
1.支气管哮喘
这种复方是治疗支气管哮喘寒哮表证的最佳方剂。患者症状为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疲倦、自汗恶风,微吐白净泡沫、粘痰。此配方可用于舌淡、苔白肥、脉滑。
2.过敏性鼻炎
小青龙汤和玉屏风散在药理研究中均有抗组胺作用,对表虚证和寒证的过敏性鼻炎均有较好的疗效。多为感冒或寒冷刺激所致,如鼻塞重,反复打喷嚏,鼻涕清,或因阴风自汗。
3.肺炎
肺卫不足,或气虚自汗,重感寒邪,内水壅盛肺炎,发热恶寒,少汗气短,咳嗽清稀,舌淡苔白,脉浮或滑等。
4.上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炎
适用于咳嗽发热、浙江恶寒、咳嗽吐白痰、气短自汗等此类疾病中因身体气虚而感到冷饮的患者。,表现为舌淡或舌胖,苔白,脉弱。
5.慢性顽固性荨麻疹
荨麻疹反复发作,多在寒冷时出现。出现时有大小不等的丘疹,痒少,微恶风寒;或者易感冒,常鼻塞流涕,舌淡苔薄,脉弱,可作为临床处方的适应症。
黄运用自拟方治疗气血两虚型哮喘,每日1剂,一般服用3~12剂,疗效较好。叶碧清用此方干姜、白芍、乌梅子、半夏,加前胡、地龙、葶苈子、茯苓治疗右侧气胸伴胸腔积液1例。服用2剂后自觉症状消失,胸片后右侧胸腔积液消失。再服4剂后胸部X线无异常,随访期间无复发。陈英标用此方治疗尿路感染8例。药用麻黄、五味子各5克,白芍、法半夏、茯苓、泽泻各10克,党参、黄芪各15克,桂枝、干姜各6克,细辛、甘草各3克。每日一剂,水煎。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症状消失,尿变清长。其中最小剂量为3,最大剂量为12,平均剂量为8。治愈率100%。
我们在临床上用此方治疗痰饮证,有无外感皆可。如咳嗽、咳痰、体虚自汗明显者,可适当增加黄芪用量,或加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帮助止汗。如无恶寒发热等外感症状,可去桂枝减缓发散,用蜜炙麻黄强喘止咳;治疗痰饮证脾阳虚,可用桂苓疏肝汤温脾化阴。对于饮酒过度的患者,如四肢浮肿、尿少,可与茯苓、猪苓、泽泻配伍饮用。寒象不去干姜细辛;有发热、烦躁等内热表现者,多贴膏药以清火。
作者也治疗过过敏性鼻炎。中医辨证属卫阳虚,表气不固,风寒邪气占虚。加入辛夷、苍耳子和阿莎丽,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我们也用这个配方治疗胸膜炎,有胸痛者加瓜蒌、薤白、元胡;胸闷气短者加杏仁、桑白皮、厚朴。持续低烧者加柴胡、地骨皮;中度或高热者,减少干姜或干姜用量,加桑白皮、石膏;厌食症患者加厚朴、莱菔子、麦芽。肺结核患者要进行抗结核治疗。曾治的一名患者被诊断为渗出性胸膜炎。患者身体虚弱,半个月前因感冒而畏寒发热,咳嗽胸痛,治疗后胸痛略有减轻,咳嗽和胸闷加重,右胸积液相等,表现为肺气虚弱,水内储,肺风寒束,肺通气不畅,胸胁上源水溢出。治法为宣肺益平喘。茯苓、陈皮、杏仁、鱼腥草治疗3天后,止咳平喘,服用3剂。x线显示右侧肋膈角变钝。经过以上调理,一个多月后就会痊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