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珍养生网>人群养生>正文

轻微脐疝图片 小儿疝气是否需要做手术

导语:1.儿童需要做疝气手术吗大多数疝气患儿出生后6个月内可自行痊愈,但仅有2%~4%不能自行痊愈。6个月到1岁,治愈率只有0.1%。因此,早期手术是儿童疝气的最佳治疗方法。那么,小儿疝气应该什么时候手术呢?选择性手术:根据小儿腹股沟的解剖特点,小儿疝气宜选择1岁左右手术,因为新生儿腹股沟很短,肌肉较细,大多发育不良。所以,过早手术容易

1.儿童需要做疝气手术吗

大多数疝气患儿出生后6个月内可自行痊愈,但仅有2%~4%不能自行痊愈。6个月到1岁,治愈率只有0.1%。因此,早期手术是儿童疝气的最佳治疗方法。

那么,小儿疝气应该什么时候手术呢?

选择性手术:根据小儿腹股沟的解剖特点,小儿疝气宜选择1岁左右手术,因为新生儿腹股沟很短,肌肉较细,大多发育不良。所以,过早手术容易复发;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第8个月后腹股沟和小腹肌肉增厚,腹股沟管变长。所以第八个月以后,儿童疝气可以作为选择性手术的起点,这也是医生经常选择在一岁左右进行手术的原因。此外,在这个年龄组,术后伤口愈合快,疤痕小,术后1岁左右的孩子容易护理。所以有人说1岁左右是手术的“黄金时期”。

。急诊手术:小儿疝气嵌顿时应视急诊手术为正确指征,对失主进行挤压治疗。然而,最近,许多儿科外科专家不提倡对儿童嵌顿疝进行紧急手术。由于小儿疝气突然嵌顿,组织水肿,即使术中缝合非常牢固,组织水肿消失后疝气也容易复发。因此,除非遇到反复故障或嵌入时间过长,否则建议使用该操作。

术前应无其他感染性疾病并发症。手术前,避免感冒、支气管炎和肺炎。如果发现孩子在哭,就要拉开孩子的裤子。如果发现鼓包,要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为了避免疝气并发症,一旦确诊就要尽快手术。

2.疝气危及人体的三个病理阶段

疝的发病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病理生理变化不同。

可回缩疝期:此期疝的内容物可自行进出疝环,无明确的病理生理障碍。疝气内容物的突出和回输往往是由于体位和腹压的改变而引起的,疝气内容物不是固定的肠或器官。疝环附近具有一定活动性的腹内器官在一定的发作中可能突出疝环而成为疝内容物。在这个阶段,疝气的内容物并没有被压缩或扭曲,但如果是中空器官,长时间停留在疝气囊内,自身的功能就会减弱,出现轻微的病理生理紊乱。临床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便秘、尿频等症状。

不可复性疝阶段:疝内容物突出疝环后,腹压会持续增加或长期站立、负重等。突出的疝内容物将继续增加。此外,反复发作后,疝环纤维化,弹性差,疝内容物不能自行返回腹腔,只能在疝外加压后才能返回。如果疝内容物和疝囊粘连,很难接受。在这个阶段,疝的内容物在疝环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和扭曲,导致相应的病理生理紊乱,但疝的内容物血液循环良好。

在此阶段,如果疝的内容物是大网膜,则没有明显的病理生理障碍。如果是中空器官,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病理生理紊乱。主要原因是空腔器官内物质通道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压痛、局部闻见高焦肠鸣音和高音调吸气音。如果是实质性的内脏,也会表现出对其功能的损害。

嵌顿疝停滞:不可复性疝的疝内容物未及时接收,并在疝环处进一步挤压和变窄。病理生理变化加快。由于疝环的绞窄,疝内容物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一是静脉回流受阻,而动脉压高,仍可克服疝的狭窄压力,血流只能进入,疝内容物淤血肿胀,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渗出增加。随后,疝环中疝内容物的压力进一步加重,导致动脉血供减少甚至停止,疝内容物的绞窄、坏死、穿孔和肠瘘相继发生。这些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继续影响疝囊、疝气的外覆和疝气旁的结构,影响腹腔的内部器官和全身的各种系统。

3.成人脐疝与婴儿脐疝的区别

从肚脐突出的疝叫脐疝。临床上有两种脐疝: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

婴儿脐疝多发生在1岁以下的婴儿;成人脐疝多见于中年女性。

婴儿脐疝多为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包括脐环未闭或脐环周围组织薄弱而形成脐疝;成人脐疝多由后天因素引起,如妊娠、腹水、腹部肿瘤、肥胖等。,导致肚脐周围组织薄弱,抵抗腹腔内压力上升的能力下降。

婴儿脐疝主要表现为肚脐半圆形隆起,一般为拇指大小。儿童哭闹时,鼓包体积略有增大,一般无明显症状,很少发生嵌顿。而成人脐疝的内容物多为网膜或小肠。由于疝入口小,反复脱垂容易造成粘连,形成不可复性疝。主要症状是局部肿胀,跌倒不适。如果有监禁或勒死,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腹痛、恶心、呕吐和其他肠梗阻症状。如果有缺陷的内容物是肠管,则是软的,加压后体积略有减小。如果内容是大网膜,摸起来又硬又韧。在嵌顿和绞窄的情况下,肿瘤变得又大又硬,有明显的压痛。绞窄后期可能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和脱水、酸中毒、休克等临床表现。

非手术疗法是治疗婴儿脐疝的首选方法。具体方法是取出疝内容物,用硬币或比脐环大的小木片包裹纱布抵住脐环,用双手将腹部两侧腹壁推向中线,使腹围缩小。然后用4 cm到5 cm宽的长腹带固定脐压垫。将安息香酊涂在皮肤上,增加其粘性。糊剂应该每1-2周更换一次。如果上述非手术治疗1年后无效或孩子2岁以上,脐环仍大于1.5 cm-2 cm,可考虑手术治疗。成人脐疝很难用非手术方法成功治疗,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

4.脐疝可以自愈

许多孩子在脐带脱落后不久,肚脐处慢慢出现向外肿胀,称为脐疝,俗称“气脐”。肿瘤的特点是可缩小性,儿童哭闹或施加腹力时出现或变大,睡觉或安静用手按压时变小或消失。通常新生儿或婴儿的肿瘤持续存在,但可用手轻轻按压即可将疝内容物带入腹腔,并能感觉到“汩汩”的空气,说明疝内容物主要是小肠。

开始时疝出的肿块不大,约为栗子大小,后来逐渐增大,但除少数病例外,肿块直径很少超过4 cm。当肿瘤膨胀时,皮肤和外罩的覆盖层变薄。这时候很多家长都担心脐疝会像气球一样爆开。其实这种事情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

通常父母最关心的是肿瘤的大小,也就是脐疝。然而,考虑到疾病的原因,真正值得关注的应该是那里腹壁缺损的大小。这种缺损,又称“脐环”,是胎儿脐带穿过腹壁留下的腹壁薄弱区域,是造成脐疝的薄弱部位。检查脐环的方法很简单。肚脐肿瘤痊愈后,父母可以用指尖探查缺损区域。一般脐环直径很少大于1 cm,也就是说只能通过成人的指尖。脐环直径越小,脐疝自愈年龄越早。

脐疝为什么能自愈?是由于:

第一,脐环只是暂时存在的。随着小儿腹壁肌肉的发育,脐环逐渐缩小直至闭合,疝内容物不能疝出。

第二,随着孩子智力的发展,与父母和亲人的沟通得到了加强,不像生命最初几个月的哭闹,无形中减少了疝气形成的因素。

因此,绝大多数脐疝患儿在2岁前无需任何治疗即可治愈。另外,考虑到脐疝对孩子的发育影响不大,嵌顿的几率远小于腹股沟斜疝,所以大部分医生并不提倡特殊治疗。

有些家长,出于恐惧,在自己的脐疝孩子身上缠了一条自制的带子,但收效甚微。如果要缠腰带,还必须听从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如果脐环直径过大,或者脐疝因其他原因一直没有愈合,可根据医生的安排,两年后进行手术。

5.新生儿脐疝护理五法

顾名思义,脐疝是由于肚脐没有很好的闭合,导致一部分肠子凸出肚脐而造成的疝,多见于新生儿。一般来说,早产儿比足月儿更容易患脐疝,因为他们的身体功能发育不完善。

脐疝评估方法

正常肚脐应该是凹陷的。如果宝宝的肚脐像气泡一样凸起,按下凸起后发现一个洞空,很可能是脐疝。新生儿脐疝鼓包直径不超过5 cm也不用太担心。

据陈培涛医生介绍,脐疝有大有小。判断脐疝的严重程度,不仅要简单观察外观,还要在宝宝睡着后轻轻按压肚脐的凸出部分。凸出部分受压后会碰到腹肌膜的空间隙,此处空间隙通常不超过1 cm。如果超过2 cm,就是重度脐疝。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腹壁肌肉的加强,脐疝基本会自然愈合,事后不会有不良影响。大约80%的新生儿会在1岁前恢复,90%的婴儿会在2岁前恢复。但如果2岁后脐疝仍未治愈,应就医解决。

为什么会有脐疝

胎儿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要通过脐带吸收母亲的营养。出生后身体的各项功能开始发挥作用,身体的各项功能开始发挥得更好,脐带根部的腹肌膜会自行闭合。脐疝发生在脐带根部腹肌膜未有效闭合时。

正常情况下,正常的脐疝不会给宝宝带来任何不适。只有肚子里的肠子跑出来卡在敞开的腹肌膜空缝隙里,宝宝才有可能出现哭闹、呕吐、局部发红等症状。此时,应考虑紧急处理。但脐疝的发病率虽然高,但肠梗阻的发生率相当低,只有1/1500左右,所以大部分病例不用担心。

提示:早产儿容易患脐疝

脐疝常见于早产儿,可能是由于身体发育不完全所致。此外,如果婴儿出生时有呼吸窘迫,更容易产生脐疝,需要特别注意。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时珍养生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胎儿性别早知道 胎儿性别如何鉴定 宝宝性别如何早知道下一篇:孕妇必吃的12种食物 怀孕女人必吃的12种食物 孕妇饮食注意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