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珍养生网>节气养生>正文

至阳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至阳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导语:在后中线,在第七胸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属于督脉。清热利湿,疏肝解郁,舒胸理气,通络止痛。1.湿热蕴结所致的胁痛黄疸。2.肝气郁结所致的胸痛、腹痛、腹泻。2.肺气不清,心脉不通所致的咳嗽、气喘、胸闷、心痛。3.经络不通引起的背部剧烈疼痛。1.用腕骨、日月、阳陵泉、太冲穴治疗湿热黄疸、胸胁胀痛呕吐,针刺腹泻。2.用疏肝理气法针刺治疗肝郁

在后中线,在第七胸椎棘突下的凹陷处。

属于督脉。

清热利湿,疏肝解郁,舒胸理气,通络止痛。

1.湿热蕴结所致的胁痛黄疸。

2.肝气郁结所致的胸痛、腹痛、腹泻。

2.肺气不清,心脉不通所致的咳嗽、气喘、胸闷、心痛。

3.经络不通引起的背部剧烈疼痛。

1.用腕骨、日月、阳陵泉、太冲穴治疗湿热黄疸、胸胁胀痛呕吐,针刺腹泻。

2.用疏肝理气法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胸胁疼痛。

3.针刺结合太冲、内关、阳陵泉、气海,可疏肝健脾,治疗肝气乘脾所致的腹痛腹泻。

4.用心俞、内关、针刺下法、扩胸行气、温阳通络治疗心脉痹阻所致的心悸、胸闷、心痛。

5.以大椎、竹钟、赤泽、中伏、空醉、针灸止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热咳喘。

6.配合中腰阳,采用平腹止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方法进行针灸,治疗风湿引起的腰脊剧痛。

1.《苏文刺热论》:肾热在下七椎之间。

2.《黄帝唐明经》:寒热腐臭,腿疼,四肢剧痛,气短。

3.“做好应急准备”:主小腿疼,四肢沉重,气息很难说。

4.《外台秘笈》:以寒热为主,旺盛,小腿酸痛,四肢剧痛,气短。

5.“益心方”:主要用于缓解腐臭、旺盛、小腿酸痛、四肢剧痛、气短等症状。

6.《太平盛辉方》:主身寒热,腐臭旺盛,小腿酸痛,四肢剧痛,少气难说。此外,主体四肢沉重,气少难说,脊柱锋利有力。

7.《黄帝唐明》艾灸经:主胃寒,不能食,胁满,身薄,背上上下下,背痛,腹吟。

8.西方紫明堂艾灸经:主舌腐臭,旺盛,胫痛,四肢癫痫重,气短。

9.《申英经》:可治寒热、胫痛、四肢剧痛、咳嗽,艾灸一强至七强。

10.《针灸迎》:主腰脊柱疼痛,胃寒,胁满,身薄,背上上下下,肚中嚎叫,寒热?,淫大喜,小腿酸痛,四肢剧烈疼痛,言语不那么愤怒和酸楚,心脏突然发作。

11.《玉龙赋》:但疗神劳。

12.《古今医系》:主要用于腰痛、胃寒、不食、胸胁支满、胫痛肢重、寒热?。

13.《玉龙歌》:能从阳治黄疸,有先补后泻的明确功效。

14.《医学概论》:主胫骨酸,四肢酸疼,怒气难说。还有,主五黄疸满。

15.《经络穴位解析》:杜病,腰酸背痛,背气升降,腹鸣。杜脾病:胃气寒不能食,四肢肿痛,气少难言,寒热化解?,阴渗出和小腿酸痛。总督肺病:死亡,胸部发作,胸部和肋骨支撑,身体瘦弱。

16.《经穴考编》:黄疸以湿热为主,全身发黄,胸背疼痛。冷热?,身体和脖子酸。

17.医宗金鉴:阳黄疸灸,满喘促声灸。

18.“针灸”:用于治疗腰脊疼痛,胃脘空,体重减轻发黄,寒热伤胫。

19.针灸亮点:扩胸益膈,清热化痰。

20.针灸:健脾和胃,清湿热。

21.针灸临床科学:宣肺止咳,清热利湿。

22.《针灸心悟》:主肢沉重,气少难说,脊柱锋利有力。

23.针灸穴位手册:扩胸益膈,调理肝胃。

24.针灸探索:理气宽胸,清热利胆。

25.《中医针灸经络腧穴》:通胸理气,健脾和中。

26.“针灸穴位疗法”:疏肝理气,宣肺调中。

27.《腧穴临床应用集》:清热利湿,宣肺止咳。

28.“新实用穴位”:宣肺理气、健脾利湿、通经活络。

29.“中医针穴合一”:健脾和中,祛湿除黄。

30.新编简明针灸:宣肺通络,祛湿清热。

31.针灸辨证论治:扩胸益膈,健脾调中。

32.石学敏针灸:宣肺止咳,清热燥湿,通经活络。

33.传统实用针灸:扩胸益膈,调理肝胃。

1.《针灸经典甲乙》:寒热懒,阴胫酸,四肢剧痛,很难说阳主。

2.“备急用”:主卒攻心,艾灸第七椎一年比一年强。

3.《余省歌》:黄疸可以从阳分出来。

4.《医宗金鉴》:治阳黄疸灸,治痞平喘灸,促声、寿老虚腰痛,治肛肠痔、肠风。

5.经方图翼:咳,至阳、天图、郁复、、如根、丰满、、。

6.《神九经纶》:胸满,至阳,期门。黄疸:归杨、公孙、毗叔、。

斜向上针刺0.5~1.0寸可用于艾灸。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时珍养生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腰俞 腰俞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下一篇:血海穴 血海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