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珍养生网>中医养生>正文

厉兑穴 厉兑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导语:仰卧或平躺在脚底,脚的第二个脚趾外侧,离脚趾甲角度0.1英寸。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此经的好穴。清胃泻火,醒脑通络。1.阳明实热的症状包括面部肿胀、牙痛、鼻出血、喉炎、胸闷、心烦、癫狂、多梦、发热、出汗。2.风、中暑、晕厥等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3.脚冷,脚疼,脚趾头肿,口肿,因经络不通。各种疾病。1.用神门、中脘、泄西、白胤,针刺泻下

仰卧或平躺在脚底,脚的第二个脚趾外侧,离脚趾甲角度0.1英寸。

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此经的好穴。

清胃泻火,醒脑通络。

1.阳明实热的症状包括面部肿胀、牙痛、鼻出血、喉炎、胸闷、心烦、癫狂、多梦、发热、出汗。

2.风、中暑、晕厥等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

3.脚冷,脚疼,脚趾头肿,口肿,因经络不通。各种疾病。

1.用神门、中脘、泄西、白胤,针刺泻下,消食化滞,宁胃,治胃腑不和,痰火扰心,烦闷不安之噩梦等。

2.针刺结合下关、口承、合谷、内庭,泻胃火,治疗胃火牙痛。

3.结合中脘、内关、针灸下法、通腑和胃,可治疗胃气不和引起的腹胀、胃痛。

4.配合百会、水沟、内关、中冲、针灸、腹泻,中冲刺出血,醒神,治风昏、中暑、神志不清等。

5.用风池、大椎、曲池、合谷,针灸止泻,清热解表,治疗发热出汗。

6.用风池、下关、颊车、合谷穴,安神止泻、祛风通络的针法,治疗风邪入络引起的面部肿胀、口肿?等等。

7.配合项英、赤泽、外关、合谷、针灸泄泻、祛风清热开窍等治疗风热鼻塞、流涕、黄涕等症。

1.“苏文”:主人在咬,上牙冰凉,尸体昏厥。

2.《黄帝唐明经》:主要发热有:出汗、头晕、仆痛、脸肿、脚冷、睡不着、寒颤、恶人木音、咽喉痛、牙齿、恶风、恶鼻、多卧多惊、疟疾、食不果腹、腹中满是尸体、口齿不清

3.针灸经典甲乙:发热、出汗、头晕目眩时仆人面部浮肿、手脚冰凉、寒颤、恶人木音、咽喉肿痛、龋齿、风不顺、鼻不顺。疟疾,没胃口。感冒,腹胀满。

4.《外国台湾的秘密》:爵爷,嘴?,断气,脉如无知者,如恶;疟疾,食欲不振,腹寒而满,发热而汗,头痛,头晕,前仆,脸肿,脚冷,邪人木音,喉炎,龋齿,恶风,鼻聋,卧多而惊。

5.“益心方”:师傅猝死,呼吸如常搏动,身形懵懂,不爱吃东西,焦虑不安,脚冷。

6.《太平盛辉方》:主君如死,不知人,多睡而惊,脸上浮肿。

7.《铜仁穴针灸经》:治尸晕厥、中邪呛口、心胀发热出汗、寒热疟、厌食、脸肿、脚冷、咽痛、龋齿、风不顺、鼻不顺、多惊、睡眠好。

8.《三际总录》:传尸。睡觉累。

9.《西资明堂灸经》:主鼻不宜,鼻黄,龋齿,咽喉哽咽,冷热,胫骨冷,卧不下。你很震惊,感冒疟疾,你不爱吃东西,你讨厌感冒,你心痛,你不能停止呼吸,你不能因为发烧出汗,你可以吐舌头,你不能舔脖子,你很害怕,你的身体死了,你的脸肿了。

10.《扁鹊申英针灸玉龙经》:治发热无汗,如疟疾、昏厥、腹胀、多睡、脸肿、咽喉肿痛、牙痛。

11.《普济方》:《唐明经》云,主尸如死,不知人,多睡,善惊。《西子》云:表面浮肿。还有:“青铜满静”

云:治尸晕厥一则,口干舌燥,口臭,心满腹胀,发热出汗,寒热疟,食欲不振,面部浮肿,手脚冰凉,咽喉痛,龋齿,风不顺,鼻不顺。还是那句话,西子说主鼻不好,鼻黄,呛,不睡,重感冒。

12.《琼瑶神术》:治小腹膝肿,寒热进退等。

13.“针灸聚营”:主瘫,口笨拙,气息中邪,心满腹胀、水肿、发热出汗,寒性疟疾,无食欲、脸肿、脚冷、咽痛、上牙龋、畏寒、表现差、多震、善卧、狂欲爬唱、弃衣而走、唇肿、颈肿、膝膑骨肿痛、胸流乳流、兔臀外腿脚酸软,消除饥饿感、尿黄。

14.“古今医家系列”:主要用于治疗口如中邪、心满、水肿、发热出汗、寒热疟而不食、面部浮肿、膝髌骨肿痛、惊吓发狂等尸体。

15.《针灸大成》:主尺口如中邪一般令人窒息,心满腹胀、水肿、发热出汗、感冒疟疾、厌食、脸肿、脚冷、咽喉痛、上牙龋、畏寒、不宜跑步、惊恐、睡眠好、狂欲爬唱、弃衣而走、黄疸,伴有唇肿、颈肿、膝膑骨、胸乳肿痛、足臀疼痛、消除饥饿感、尿黄。

16.《针灸处方六集》:治厥口,如中邪、脸肿、咽痛、牙痛、鼻、口不好?、嘴唇皲裂、颈部肿大、腹胀、厌食、胸气冲下兔引起的疼痛、膝痛、足痛、休克、睡不好、水肿、发热出汗、冷疟癫狂、黄疸、消饥、尿黄。

17.《经书·地图翼》:主要用于治疗尸淋,如中邪、腹满、水肿、发热出汗、寒热疟、厌食、面部浮肿、喉炎、龋齿、恶风、发声困难、惊恐、善卧、手脚冰凉、膝髌骨肿痛等。

18.《医学概论》:主鼻不利、鼻黄、口疮、吐舌、龋齿、喉炎、颈痛、心痛、寒胫、寒热疟、厌食、痞满、尸邪。

19.《经络穴位解释》:李兑原经络病,脸肿,感冒咽喉痛,上牙龋,脖子肿恶寒,鼻子不好?、唇裂、膝及髌骨肿痛、胸痛、乳房痛、兔皮痛、足跗痛、尸体、中邪、发热、出汗。严重内科疾病:腹胀浮肿,感冒疟疾不嗜食,很多人吓得睡不着,疯爬乱唱,弃衣而走,黄疸,消粮好饥。

20.经穴汇编:主晕厥、抽搐、黄疸、水肿、发热、出汗、寒性疟疾、厌食、胃热积滞、胃脘痛、便溏、便血、龋齿、喉炎、胃外脚痛。

21.《爱彩辨异》:李兑治尸晕倒。

22.“针灸源头”:治尸昏厥如邪,水肿,心满,发热出汗,寒性疟疾,龋齿,面部肿胀,喉炎,膝盖肿痛。

23.《建府玉钥匙》:主要用于面部肿胀、喉炎、龋齿、阴风等。

24.《针灸精要》:以温峤治足,寒如冰。

25.《针灸集锦》:清热利湿,调理肠胃。

26.针灸:清胃泻火,宁心化痰,活络开窍。

27.临床针灸:通经活络,清热理气。

28.“针灸心悟”:和胃清气,解阳明热。

29.针灸穴位手册:清热利湿,开合开窍,滋阴生津。

30.针灸初探:清胃火,宁心开窍。

31.中医针灸:清胃泻火,宁心化痰,活络开窍。

32.“针灸穴位疗法”:活血开窍,清胃安神,调和气血。

33.《临床应用腧穴集》:清热和胃、醒脑通络。

34.“新实用穴位”:开窍苏觉,清胃泻火,舒筋活络。

35.“中医针穴合一”:清胃安神,苏觉醒神。

36.新简明针灸:清胃火,宁心安神。

37.《腧穴笔记》:苏觉,清热和胃,提神醒脑。

38.针灸辨证论治:和胃化痰,清热安神。

39.《石学敏针灸》:通经络气,昏逆,清阳明,定神志。

40.“珍珠胶囊自然复”:消除眼部疾病,治疗面部疼痛。

41.传统实用针灸:清热利湿,开合通窍,滋阴生津。

1.古代文献摘录

《苏文》:胃疟者病,饥而不能食,枝满血丝,刺阳明太阴。此外,恶客在阳明经穴,使人上牙有忧凉之感。中指刺脚时,爪钉和肉交媾各弱,左刺右刺,右刺左齿唇寒痛,视手背脉血而定。足阳明中指指甲上有一道疤,手中指指甲上有一道疤,直立,从左取右,从右取左。恶客在于手足络脉,阴少,太阴,足阳明,皆会在耳,上络脉在左角,五络皆在末,使人动而形懵,后刺者大指内端似无叶,后刺者掌端为主,阴少骨锐。针灸经典A、B已经出版:发热出汗不出来,头晕目眩时人是仆从,但浮肿,手脚冰凉躺不下,抖寒,恶人木音,喉炎,龋齿,阴风,鼻恶,多好惊,应主。

《备急用,万金油,方子》中的李兑、景谷钱毂,鼻子不好,鼻子黄。中管、三建、偏里、李兑、金城、景谷、昆仑、成山、杨妃、白胤是主要热点。犀牛、李堆、三建、重阳、偏里、小海、合谷、内亭、复流为主要龋。还有田蓉,缺盆,大沽膈传至云门赤泽,二建李堆涌泉然谷是咽喉肿痛的主要寒热。李三,章门,荆门,李堆主要脸肿。李堆、条口、三阴交穴冷胫睡不着。五里、三阳罗、天井、里堆、三建都是嗜睡,四肢不想抖。三健、合谷、丽都吐舌头,掐脖子,感觉兴奋。然后:京曲、阳池、合谷、直沟、钱毂、内亭、后溪

白付正:和隐白一起治疗噩梦和不安。

《医宗金鉴针灸要点》:李敦主治尸厥、面部肿胀、咽喉关节痛,还治足寒、膝胫肿胀,暗藏白梦魇。注:利敦穴主要治疗中邪、面部肿胀、咽喉关节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2.现代研究进展

梁治疗热证如麦粒肿、红眼肿痛、牙痛、口疮等。,效果显著。

浅刺0.1寸,或点刺放血;艾灸是可以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时珍养生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中医通玄 内庭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下一篇:大都穴 大都穴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文章评论